犯斋人的意思、犯斋人的详细解释
犯斋人的解释
指妻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后吾乡 杭堇浦 太史掌教 粤 东,与 何 唱和。《嘲杭病起》云:‘门外久疏参学侣,帘前渐立犯斋人。’”参见“ 犯斋 ”。
词语分解
- 犯的解释 犯 à 抵触,违反:犯规。犯法。犯罪。犯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犯讳。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进攻:侵犯。秋毫无犯。 触发,发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错事情:犯错误。
专业解析
"犯斋人"是一个较为冷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斋戒期间违犯戒律规定的人。具体释义如下:
-
基本含义:
- 犯: 违犯、触犯。
- 斋: 指斋戒、斋期。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宗教或礼仪活动,要求参与者在特定时间内(如祭祀前)进行身心洁净,通常包括禁食荤腥、禁止饮酒、禁止娱乐、禁止房事等戒律。
- 人: 指参与斋戒的人。
- 合义: 因此,“犯斋人”特指那些在规定的斋戒期间,未能遵守斋戒清规,做出了违背斋戒要求行为的人。
-
词源与背景:
- 该词直接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宗教(主要是道教和佛教)戒律。斋戒是表达虔诚、洁净身心以通神明或求福禳灾的重要仪式。
- 在斋戒期间,参与者被视为处于一种神圣或半神圣的状态,需要严格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任何违反这些规范的行为都被视为对神灵或仪式的不敬,当事人即被称为“犯斋人”。
- 例如,在重要的国家祭祀(如祭天、祭祖)或道教、佛教的法事活动前,相关人员需进行斋戒。若有人在此期间饮酒、食肉或行房事等,即构成“犯斋”。
-
文化内涵:
- “犯斋人”不仅指行为上的违规,更带有道德和宗教上的谴责意味。它反映了古人对神圣仪式的高度敬畏和对个人自律的严格要求。
- 成为“犯斋人”往往被认为会招致不祥,影响祭祀或法事的效力,甚至可能触怒神灵,带来灾祸。因此,对“犯斋”行为的防范和惩戒在古代礼制中相当严格。
权威参考来源:
- 《后汉书·礼仪志》: 作为记录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正史文献,《礼仪志》详细记载了国家祭祀的礼仪规范,其中必然包含对斋戒的要求以及对违犯斋戒(即“犯斋”)行为的描述和规定。这是理解“犯斋人”一词历史背景和官方语境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道教经典(如《云笈七签》): 道教典籍中有大量关于斋醮科仪的记载,详细规定了各种斋法的戒律和禁忌。违反这些戒律者即为“犯斋人”。例如,《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部》就论述了斋法的意义和戒规。可查阅《道藏》或相关点校本。
- 佛教律典(如《四分律》): 佛教戒律中对僧侣和居士在特定法会或修行期间的斋戒有明确规定。违犯相关斋戒规定者亦可称为“犯斋人”。可参考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律部典籍。
“犯斋人”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专指在宗教祭祀或修行所规定的斋戒期内,违背了斋戒清规(如饮食、行为等方面的禁忌)的人。它体现了古人对神圣仪轨的敬畏和对参与者身心洁净的严格要求。该词主要见于记载古代礼制、宗教仪轨的文献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犯斋人”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指代妻妾
该词在清代文献中常被用于文学语境,例如袁枚《随园诗话》提到“帘前渐立犯斋人”,此处借指妻妾。这一用法与“犯斋”典故相关,源自《后汉书·周泽传》中夫妻因斋戒冲突的记载。
-
字面引申义
从结构上看,“犯”意为违犯,“斋人”指守斋戒者,字面可解释为“不守斋戒的人”,后泛化为形容不守规矩者。
二、典故背景
“犯斋”一词源于东汉周泽的故事:其妻因关心病中的丈夫而触犯斋戒禁忌,反被周泽送官,成为夫妻反目的典型事例。后世文人借此典故,以“犯斋人”暗指妻妾。
三、使用场景
- 文学隐喻:多见于清代诗文,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妻妾或违规者。
- 日常语境:现代使用较少,若需表达“不守规矩”之意,更常用其他通俗成语。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随园诗话》原文或《后汉书》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暗诵敖仓抱棘抱子弄孙不迭残晖乘埶持备蛁蟟钉封放瘀负值高纵觥使颢清宏洽宏胜咶剌缓声积存金闺玉堂竞选金鸡勒决刑匡敕狂喉枯树逢春狼牙箭老姑娘拉闲散闷猎围龙君念央儿平月琼茅全色确乎不拔雀盲曲径通幽日射角软舞曲散堂鼓刹时射天食挂始马室女宫説谎熟石膏穟穟琐吏陶陶遂遂天无絶人之路廷疏晚食伟度瓮门蜗牛舍诬贤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