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隙。《朱子语类》卷六七:“又有説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 杨用修 《词品》记 寿涯禪师 咏 鱼篮观音 云:‘深愿弘慈无缝罅,乘时走入众生界。’”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有万千机会看到那些造船工匠在太阳下安置一只小船的龙骨,或把粗麻头同桐油石灰嵌进缝罅里补治旧船。”
“缝罅”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èng xià,主要表示空隙、细小的裂痕或破绽。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物体之间的细小缝隙或自然裂痕,常用于描述不易察觉的微小间隙。例如《朱子语类》中提到“无缝罅,盛水不漏”,形容严密无漏洞。
引申意义
也可比喻言行或事物中的漏洞、破绽。如《儿女英雄传》中用“寻个缝子”表达发现漏洞。
经典文献
常见搭配
如“无缝罅”(严密无缺)、“裂罅”(裂开的缝隙)等,多用于强调严密性或缺陷。
“缝”的双音异义
近义词与反义词
“缝罅”是一个兼具具象与抽象意义的词汇,既可用于描述物理空间的微小间隙,也可隐喻事物或逻辑中的漏洞。其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常通过具体场景增强表现力。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朱子语类》《阿房宫赋》等文献原文。
缝罅(fèng xiá)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缝”是由“纟”和“逢”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本意是指用线针将两块布料或物品连结在一起。而“罅”则是由“网”和“叚”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本意是指网目疏松的地方。
缝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最早的时候,人们会用线针穿过两块布料或物品,将它们连结在一起。慢慢地,人们将这种连接物品的行为称为“缝”。而“罅”一词则表示网目疏松的地方,正是类似于两块布料连接处的细微间隙,因此将这种间隙称为“罅”。随着时间的推移,“缝罅”这个词逐渐形成。
《缝罅》的繁体字为「縫罅」。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说文解字》中提到的“缝”,用的是“采作刺下夏之一也”来解释,而“罅”的解释是“網依孔之曠也”。这种古代的写法与现代的简化字有所不同,但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字义的基本含义。
1. 她小心翼翼地将缝罅处修补好了。
2. 这个箱子的缝罅真是太大了,东西会跑出来。
3. 家里的墙壁上有一道缝罅,在雨天很容易渗水进来。
缝衣、缝针、缝纫、缝制、走缝、板缝
缝隙、裂缝、间隙、缝隔
连续、紧密、完整、密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