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讼的意思、地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讼的解释

关于土地边界的争执。《周礼·地官·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 郑玄 注:“地讼,争疆界者。” 贾公彦 疏:“谓民於疆界之上横相侵削者也。”《宋史·沉括传》:“至 契丹 庭, 契丹 相 杨益戒 来就议, 括 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 益戒 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復问,亦如之, 益戒 无以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地讼指因土地所有权、疆界划分或使用权引发的诉讼纠纷,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涉及田产争议的专称。其释义及依据如下:


一、字义溯源

  1. “地”

    指土地、田产。《说文解字》释:“地,万物所陈列也”,引申为农耕社会核心生产资料。

  2. “讼”

    《周礼·秋官》载:“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特指财产纠纷的司法程序。

    复合词“地讼”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属西周“六讼”之一,专司土地疆界争端。


二、历史制度背景

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西周设“地讼”审理机制:

“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

由地方官吏(如司徒、遂师)裁决田界不清、侵占耕地等纠纷,体现古代土地管理的法律化。


三、学术释义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阐释:

“地讼,争田畔也。畔者,田界也。”

强调其核心矛盾在于土地权属与界限的认定。


四、现代权威定义

《汉语大词典》综合历代用法,定义为:

“因土地所有权或疆界不清而引起的诉讼案件。”

涵盖耕地、宅基、山林等不动产权益争议。


以上释义融合文字学、制度史及法律史维度,溯源历代经典,契合汉语词义演变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

“地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关于土地边界的争执,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纠纷描述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地讼”指因土地疆界划分不明确或发生侵削行为而引起的纠纷,通常涉及双方对土地归属或使用范围的争议。该词由“地”(土地)和“讼”(诉讼、争辩)组合而成。

  2. 文献出处
    这一概念可追溯至《周礼·地官·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郑玄注:“地讼,争疆界者。”贾公彦进一步解释为“民於疆界之上横相侵削者也”。宋代严粲的诗句“康山问民涉,阳渡平地讼”也反映了该词的实际应用。

  3. 历史案例
    《宋史·沈括传》记载,沈括在处理契丹边界争议时,曾凭借“地讼之籍数十”作为依据,通过提前准备边界资料应对契丹官员的质询,最终平息争端。

  4. 相关扩展

    • 拼音:dì sòng(注音:ㄉㄧˋ ㄙㄨㄥˋ)。
    • 结构:属偏正结构,强调“讼”的范畴限于土地领域。

总结来看,“地讼”在古代既是法律术语,也是社会矛盾的体现,其解释多围绕土地权属与边界问题展开。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制度或司法案例,可参考《周礼》《宋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姆斯特丹谤端禀受不坏身不夜柴扃丹沙登啸电影放映机度鸟蹲身俄景额面恩重泰山发醋方底圆盖分进合击高朋满座官倒古调锅头环烃魂飞魄扬惛谬火地岛加级鱼江沙间距劫遌饥棘进送近要禁用赍助枯木堂昆明池懒得离坼劣别留连论诗庐宅美茂蒙古包蒙气莫折篷脚苹果緑千颦啓瞶振聋秦凤萋芊驱邪三穷骚人墨士时醪数量酸气土老财误脱卸甲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