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稍人。古代官名。《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 晋公 ﹞ 护 问稍伯大夫 庾季才 曰:‘比日天道何如?’” 胡三省 注:“ 后周 稍伯,盖 周 官稍人之职。 周 官稍人,主为县师令都鄙丘甸之政。 杜佑 曰:‘ 后周 地官之属,有每方稍伯,中大夫…… 庾季才 明於天文,故 护 问之。’”参见“ 稍人 ”。
“稍伯”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稍伯”是古代官名,属于“稍人”的职位,主要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管理,如县、都、鄙等区域的政令执行。
历史背景
该官职见于《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的记载,后周时期设“稍伯”为地官属官,中大夫级别,职能类似《周礼》中的“稍人”,负责地方丘甸的政令与赋税管理。
文献例证
《资治通鉴》提到晋公宇文护曾询问稍伯大夫庾季才关于天象之事,胡三省注解进一步说明其职责与周代稍人相关。
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稍伯”解释为“稍微一点”,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或引申。建议以历史官职含义为准。
“稍伯”主要作为古代官职存在,属于后周地官体系,职能与地方行政管理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及《周礼》等古籍原文。
《稍伯》指的是古代中国传说中,周朝时期的一位勇士,也是一个封号。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他的记载。据传,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稍伯》的部首是“⺡”(山)和“⼈”(人),分别代表山和人,表明了该字与山和人有关。
《稍伯》总共有8个笔画。
《稍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是古代人们创造的词汇之一。
《稍伯》的繁体字为「稍伯」,字形比简体字稍微繁琐一些,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写《稍伯》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1. 他的勇气和智慧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稍伯》。
2. 《稍伯》的传说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
组词:稍微、伯仲、稍事、伯爵等。
近义词:有才、翰林。
反义词:庸碌、愚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