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朝廷种三槐九棘,以为朝臣列班的位次。三公坐三槐下,后因以“登槐”指登上三公宰辅之位。《晋书·魏舒刘寔等传论》:“ 魏舒 、 刘寔 发虑精华,结綬登槐,览止成务。”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武志既扬,文教亦熙。登槐赞元,其庆且至。”
"登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字义溯源 "登"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升迁、进用"之义,《说文解字》释为"上车也",引申为晋升官位。"槐"在《周礼·秋官》中记载"面三槐,三公位焉",后成为三公宰辅的象征。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全唐文》卷四百五:"登槐棘者,思文武之任",喻指晋升显赫官位。
二、科举文化象征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槐树常被用作贡院的标志植物。据《明史·选举志》记载,北京贡院内植槐树十八株,取"槐厅"之典,故"登槐"衍生出科举及第的引申义。这与《汉语典故大辞典》所载"槐花黄,举子忙"的科举意象相呼应。
三、职官制度隐喻 在宋代职官体系中,槐树成为中枢机构的象征符号。《宋会要辑稿》记载政事堂前植槐,故"登槐"特指进入宰辅机构任职,如陆游诗云"当年覆实子亭槐,衮绣公卿今几在"。这种用法延续至明清,形成稳定的职官文化符号。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1963. 张廷玉. 明史[M]. 中华书局, 1974. 赵应铎. 汉语典故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徐松. 宋会要辑稿[M]. 中华书局, 1957.
“登槐”是源自周代官制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与古代官职体系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词源背景
周代朝廷在宫门外种植三槐九棘,作为朝臣列班位次的标识。其中,“三槐”特指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站位,象征最高官职。后以“登槐”代指晋升至三公或宰辅之位,成为仕途显达的隐喻。
文化延伸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中。例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其古籍用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晋书》《河南府同官记》等文献来源。
暗麝弁裳蔽辜敝亵哺食侧身长法长话长尾先生荡漭丹掖登升蝶粉蜂黄迭翮低声地砖顿遟焚冲俛拾仰取共奬挂掌贾马好人家横艾华西虎喙活巴巴江珠憬涂绝顶锯鲨渴睡狼狈万状列车凌踔满望毛传蜜人啪哒蓬居愆负前五代气命七事家全幅全生区舍容颜上桩深巷十八般武艺拾余唾顺乡踏虎车天道推沟推涛作浪惟旧五时鸡鞋弓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