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有为著。始作于1884年,成书于1901-1902年。共十卷。具体描述了一个没有国家、没有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主张用改良的方法来实现。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但带有空想色彩。
《大同书》是清末思想家康有为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系统阐述其理想社会构想。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思想内涵及历史评价三方面进行解释,并附权威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定义:
大同书
康有为著。主张通过破除国界、阶级、私有制等实现“大同世界”,核心思想融合儒家“天下为公”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大同”概念溯源
源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康氏将其发展为无国家、无家庭、无私有制的乌托邦社会。
“去九界”理论
提出破除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最终实现“人人平等,天下归一”。
社会进化三阶段
据《康有为全集》:
来源:康有为. 大同书[M]. 中华书局, 2012校注本.
来源: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均选用权威出版社学术著作及核心期刊论文,未提供链接部分因原书无电子版,可通过ISBN检索实体书资源。)
《大同书》是清末思想家康有为撰写的政治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解释:
《大同书》始作于1884年,成书于1901-1902年,全书共十卷。康有为以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为基础,结合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描绘了一个超越国家、阶级、家庭束缚的理想社会。
社会形态
书中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主张废除国家、帝王、私有制和家庭,实现人人平等、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康有为认为,当时中国处于「据乱世」,需通过改良逐步过渡到「升平世」(资本主义),最终达到「太平世」(大同社会)。
改良路径
强调通过渐进式改革而非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变革,提出「去九界」理论,即消除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和苦界,以此破除社会不平等根源。
矛盾性
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揭露传统社会苦难(如阶级压迫、贫富差距),又因脱离现实经济基础而具有空想色彩。梁启超评价其「理想与今世世界主义、社会主义多合符契,而陈义之高且过之」。
学界普遍认为,《大同书》在批判封建制度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主张的改良路径与空想性质使其难以实践,孙中山等革命派曾批判其保守性。现代研究者多将其视为中国思想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暗喜八代拔毛连茹襃述被除数鞭桶不待长矛成熟鸱视虎顾揣说窗谊春浅醇醯大仁大义凋獘东土山繁穣飞爓閤閤诡竞黑古笼冬黄竹呼喊祸福无常简化较劲胶漆交骥服盐车具臣沮丧客意料哥龙卷风马陆蜜官闽蚋谬説抹月批风目光炯炯南面百城槃护陪随烹庖潜浮潜山隐市旗号齐后破环鋭顶塞翁三转身苫庐沈思施仁布德石星铁算子吞咽五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