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敌。《书·微子》:“小民方兴,相为敌讎。”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古者惟始受命之君,承大乱之极,被前王之恶,其民乃并为敌讎。” 清 刘大櫆 《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州民 吴 姓,被杀野田,莫知敌讎,株连逮繫,殆数十人。”
敌雠(亦作“敌仇”)是汉语中表示“仇敌”或“敌对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敌雠”由“敌”与“雠”组成,均含“敌对”义。《汉语大词典》定义“敌雠”为“仇人、敌对者”,强调双方因仇恨或利益冲突产生的对立关系。例如《尚书·泰誓》载:“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即体现此词的历史用法。
语素解析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表述。如唐代韩愈《与孟尚书书》中“释老之害,过于杨墨”,以“敌雠”比喻思想领域的对立。
近义词辨析
与“仇敌”“寇仇”等近义词相比,“敌雠”更强调双向敌对关系,且隐含势均力敌的对抗状态,而“寇仇”多指单方面侵略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词义演变
“雠”在汉代以前多表“应答”或“校对”(如“校雠”),魏晋后逐渐与“仇”通用,强化了“敌对”义(《汉语大字典》)。
“敌雠”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发音
dí chóu(拼音)
词义解析
由两个近义字组成:
基本含义
指代敌人和仇敌的复合概念,强调双方存在不可调矛盾与对立关系,常伴随激烈对抗行为。
使用场景
延伸特点
注:该词属于文言色彩较重的词汇,现代汉语中更常用“仇敌”或“死敌”等表达。
安周星遨游倍徙丙明穿接祠屋殂夭打下诋擿蹲子二甄分道负功该桩漍漍姑射神人昏淡家箦进规纠耳九锡花楷书吏开素寇势匡士枯树理赔满身麻撒撒美姐盟约内官子逆厘泥水女隶佥押起蚕糗芳软瘫生克盛美省掾舌子士孙署预套套蜩梁跳塔轮铡宛引未沬无动为大乌卢班忤头忤脑无委翔阳鲜灵闲写暇豫谢池春慢缬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