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禊的意思、春禊的详细解释
春禊的解释
古时民俗,官民于三月上巳( 魏 以后为三月初三)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祥,谓之春禊。禊,洁。 南朝 宋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之五:“秋祓濯流,春禊浮醴。” 隋 江总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唐 王维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人存诗》:“ 兰亭 去此一千里,春禊故事知谁修?”参阅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禊》、《晋书·礼志下》。
词语分解
- 春的解释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
- 禊的解释 禊 ì 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修禊。禊帖(《兰亭序》的别称)。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春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岁时民俗活动,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春禊是古代春季举行的祭祀仪式,核心目的是通过水边沐浴、洗濯等方式祛除灾邪与不祥,祈求平安。其名称中的“禊”即指祓除灾厄的仪式,而“春”则明确活动的季节属性。
2.时间演变
- 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最初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即“上巳日”)举行。
- 固定日期:魏晋时期后统一改为三月初三,成为固定节日。
3.活动内容
- 祓禊仪式:参与者到水边用香草或清水洁净身体,象征洗去污秽与疾病。
- 文人集会:后期逐渐融入文化色彩,发展为文人雅士聚集赋诗、饮酒的活动。例如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载的“兰亭修禊”,便是一场以春禊为背景的著名文人盛会。
4.文化意义
春禊从最初的宗教仪式演变为兼具民俗与文化的活动,尤其对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它不仅是祛灾祈福的载体,更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如《兰亭集序》等传世名作均诞生于此类集会中。
5.与“秋禊”的区分
除春禊外,古代还有“秋禊”习俗,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春禊。春禊因与踏青结合,更受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二
《春禊》是一个描述古代中国春季祭祀活动的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而这两个部分的含义分别是:《春》意味着春天、春季,表示新生和蓬勃发展;《禊》则指祭祀、洗涤的意思,用以净化自身和祈求丰收。
下面是关于《春禊》的具体信息:
- 拆分:《春》(部首为日)和《禊》(部首为示);
- 笔画:《春》有8画,而《禊》有9画;
- 来源:《春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人们通过洗涤自身和祭祀神灵的方式来迎接春天,祈求蓬勃发展和丰收;
- 繁体:《春禊》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差异,但是《春禊》的基本形态并未发生改变;
- 例句: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春禊》的例句,例如:“春禊祭天地,祈求丰收和平安。”这句话展示了《春禊》的祭祀意义;
- 组词:与《春禊》相关的词语有很多,如春天、祭祀、仪式、洗涤等;
- 近义词:《春禊》的近义词可以是春祭、春仪等;
- 反义词:相对于《春禊》,其反义词可以是秋祭、冬仪等。
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帮到你!若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哦!
别人正在浏览...
八不挨备战比世草果孱愚敕黄踳昧传衣初中大凑返生逢掖附协拂云高驰勾萌圭首滚利还诲换装辉赫忽视减核基本国策节财镜川惊梦局方克限筐人矿术龙薣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买路钱幔幕猛力名称恼闷否臧破陋钱树桥运清皎歧趋牣积衽左稍房神车神领豕亥鱼鲁孀单松嘴搜根剔齿坦床望燎忘象得意婉容文齐福不齐五野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