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禊的意思、春禊的詳細解釋
春禊的解釋
古時民俗,官民于三月上巳( 魏 以後為三月初三)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以除不祥,謂之春禊。禊,潔。 南朝 宋 謝朓 《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之五:“秋祓濯流,春禊浮醴。” 隋 江總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唐 王維 《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遊。”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譚詩·以人存詩》:“ 蘭亭 去此一千裡,春禊故事知誰修?”參閱 漢 應劭 《風俗通·祀典·禊》、《晉書·禮志下》。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禊的解釋 禊 ì 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修禊。禊帖(《蘭亭序》的别稱)。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春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歲時民俗活動,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春禊是古代春季舉行的祭祀儀式,核心目的是通過水邊沐浴、洗濯等方式祛除災邪與不祥,祈求平安。其名稱中的“禊”即指祓除災厄的儀式,而“春”則明确活動的季節屬性。
2.時間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最初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即“上巳日”)舉行。
- 固定日期:魏晉時期後統一改為三月初三,成為固定節日。
3.活動内容
- 祓禊儀式:參與者到水邊用香草或清水潔淨身體,象征洗去污穢與疾病。
- 文人集會:後期逐漸融入文化色彩,發展為文人雅士聚集賦詩、飲酒的活動。例如東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記載的“蘭亭修禊”,便是一場以春禊為背景的著名文人盛會。
4.文化意義
春禊從最初的宗教儀式演變為兼具民俗與文化的活動,尤其對文學藝術影響深遠。它不僅是祛災祈福的載體,更成為文人創作的重要題材,如《蘭亭集序》等傳世名作均誕生于此類集會中。
5.與“秋禊”的區分
除春禊外,古代還有“秋禊”習俗,時間為農曆七月十四,但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及春禊。春禊因與踏青結合,更受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禊》是一個描述古代中國春季祭祀活動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而這兩個部分的含義分别是:《春》意味着春天、春季,表示新生和蓬勃發展;《禊》則指祭祀、洗滌的意思,用以淨化自身和祈求豐收。
下面是關于《春禊》的具體信息:
- 拆分:《春》(部首為日)和《禊》(部首為示);
- 筆畫:《春》有8畫,而《禊》有9畫;
- 來源:《春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人們通過洗滌自身和祭祀神靈的方式來迎接春天,祈求蓬勃發展和豐收;
- 繁體:《春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但是《春禊》的基本形态并未發生改變;
- 例句: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于《春禊》的例句,例如:“春禊祭天地,祈求豐收和平安。”這句話展示了《春禊》的祭祀意義;
- 組詞:與《春禊》相關的詞語有很多,如春天、祭祀、儀式、洗滌等;
- 近義詞:《春禊》的近義詞可以是春祭、春儀等;
- 反義詞:相對于《春禊》,其反義詞可以是秋祭、冬儀等。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到你!若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