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绝存亡是汉语中的经典成语,最早见于儒家典籍《论语·尧曰》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该成语由“继绝”与“存亡”两个动宾结构组成,其中“继”指延续断绝的血脉,“存”指保存濒危的事物,整体强调对濒临断绝的传统、国家或文化的拯救与保护。
从词义学角度分析,“继”本义为接续丝线,《说文解字》释作“续也”,后引申为继承、延续;“绝”甲骨文字形像丝线断绝,原指事物中断的状态;“存”金文字形从子从才,表达对生命的护持;“亡”甲骨文作隐蔽状,本义为消失、灭亡。四字组合形成递进逻辑,既包含对断绝事物的接续,又强调对危亡状态的挽救。
该成语在历代注疏中均有阐释。东汉郑玄注《礼记·中庸》时指出“继绝世”即“封黄帝尧舜之后”,强调对先圣血脉的存续。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申为“兴已灭之国,续已绝之世”,突显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继”字“如丝之续”的意象,与“绝”形成鲜明对照。
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其释义为“使濒临断绝、灭亡者继续存在”,常用于描述文化遗产保护或国家振兴。在语言应用层面,该成语多作谓语使用,如“继绝存亡之业”,常见于政论文章及历史著述,具有庄重的语体色彩。
经典用例可参考《春秋公羊传·僖公十七年》何休注:“存邢卫者,起继绝存亡也”,记载齐桓公存续小国的事迹。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汉武帝诏书“盖三代继绝存亡之道异”,体现其在治国理念中的运用。当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将其列为“反映儒家政治理想”的典型成语。
“继绝存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ì jué cún wáng,其核心含义是恢复已灭亡的国家,延续濒临断绝的贵族世家。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意义
指通过政治或文化手段,使濒临灭亡的国家或家族得以延续,保存其血脉或传统。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对宗法制度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词义拆分
《论语·尧曰》
孔子提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主张复兴被灭的诸侯国,延续断绝的世家,启用隐逸的贤人。
《公羊传·僖公十七年》
记载齐桓公因“继绝存亡之功”被史家褒扬,成为该成语的典型用例。
语境应用
多用于描述政治功绩或文化使命,如章炳麟在《致国粹学报社书》中称该社以“继绝存亡”为宗旨,强调保存传统文化。
近义表达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属于误读。该成语特指对濒危事物的主动挽救,而非被动处境。
如需进一步探讨,可参考《论语》《公羊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安富尊荣表举标志层蚕官城阃魑魅罔两传写电子排布式断鸢泛斗丰崇佛祖浮移赶骚根牢蒂固汉阳造怀材坏决鸡公车伎术倦致开天窗勒卒憀悢埒类菱鉴留退论财缅腼眽眽末主南郭处士偏刻毗富破除迷信褰帷露冕弃废寝食俱废取必饶果润辞桑枢甕牖上黄上灵山金神用贳钱时疫刷饰水精毬殊尤私附素花坦白头绳托熟斡准下马憸言闲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