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国的意思、成国的详细解释
成国的解释
大国。《左传·襄公十四年》:“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 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杜预 注:“成国,大国。” 孔颖达 疏:“方四百里以上为成国。” 宋 沉遘 《五言送李瑜通判润州》:“在昔为成国,於今亦大州。”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网络扩展解释
“成国”是古代文献中用于指代大国的特定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1.基本含义
“成国”指代领土广大的诸侯国。根据《左传》记载,古代对诸侯国规模的划分中,“成国”需达到“方四百里以上”的标准。这一概念与周朝的分封制度相关,强调诸侯国的面积和军事规模(如“三军”配置)。
2.历史出处与注释
- 《左传·襄公十四年》: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杜预注:“成国,大国。”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方四百里以上为成国。”
- 宋代用例:
沈遘在诗作《五言送李瑜通判润州》中写道:“在昔为成国,於今亦大州”,以“成国”形容润州(今镇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分封制下的大诸侯国,如春秋时期的晋、楚等。
- 现代语境:该词已不常用,但在历史研究或古文赏析中可能出现,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4.相关延伸
部分资料提到“成国”可引申为“国家的形成或建立”,但此解释更接近现代人对词语的拆分理解,非传统文献中的核心含义。建议优先以古代注疏为依据。
“成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词汇,需结合周代分封制度和文献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左传》及杜预、孔颖达的注释(来源:沪江词典、汉典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国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建立国家”或“成立国家”。下面是有关成国的详细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成国拆分成了两个部首,分别是“成”和“囗”,它们的笔画分别是八画和三画。
来源:成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在古时候,人们使用汉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国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一部分。
繁体:成国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区别。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的汉字写法较为复杂,成国在古时候的写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字形和意义仍然保持一致。
例句:他们致力于成国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例句,可能并不实际存在。)
组词:成国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短语或句子。例如,“成国立业”、“成国成家”。
近义词:在意思上与成国相近的词语有“建国”、“立国”。
反义词:与成国的意思相对立的词语则是“覆国”、“灭国”。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败家子般礴备任标准特许银行补衣缠丝马脑陈兵篼子丰禨府人光阴如箭古澹何罗寰内迦梨郊江历江滩家至户察金鸭进运稷契俊喆看得口辅梁王城凌兢陇关龙髯挛躄脉管门铃奶牙弄松铺保仆役骑斗晴川轻动琼睇屈急遶道上老少年宫声希味淡神奸巨蠧沈竈生鼃时和年丰释义四殃太学体恬不知耻往莅宛顺顽查饷酬象网嫌惑小动西晖席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