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正的意思、敕正的详细解释
敕正的解释
亦作“勅正”。整饬;整顿。《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国之司直,不自敕正以先羣下。”《汉书·谷永传》:“诚敕正左右齐栗之臣,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后汉书·马严传》:“宜敕正百司,各责以事。”
词语分解
- 敕的解释 敕 ì 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告诫: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顿。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 正的解释 正 è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则的:正当(刵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恰好:正好。正中(恘 )
专业解析
敕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帝王或尊长对文书、言行等进行审查、纠正和规范的行为。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词源与字义解析:
- 敕 (chì):本义为告诫、命令,特指帝王自上而下发布的诏书、命令。引申为上级对下级的告诫或训示。
- 正 (zhèng):本义为不偏斜、端正。引申为使端正、纠正、匡正、规范之意。
- 二字结合,“敕正”强调以权威(尤指帝王或尊长)之力进行审查、修正,使其符合规范或要求。
-
核心释义:
- 帝王批改诏令文书:这是“敕正”最古典和核心的用法。指皇帝亲自审阅、修改臣下起草的诏书、敕令或其他重要官方文件,以确保其内容、措辞准确无误,符合朝廷规制和帝王本意。
- 尊长教导、规范晚辈言行:引申义指尊长(如父母、师长、上级)对晚辈(子女、学生、下属)的言行、文章、学业等进行教导、指正和规范,使其合乎礼仪、道德或规范。
-
用法与语境:
- 历史公文语境:在古代文献和史书中,“敕正”常用于描述皇帝处理政务文书的具体行为,体现了皇权的直接行使和对文书制度的重视。
- 教育训导语境:在涉及家庭教育、师徒传承或上下级关系的文本中,“敕正”可表示尊长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带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敕正”一词已不常用,属于书面语或历史语词。但在特定语境(如研究历史、仿古写作或强调权威指正时)仍可能出现,多取其“指正”、“匡正”的引申义,且常带有谦敬色彩(如请尊长“敕正”自己的文章)。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丰富、释义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对“敕正”的词义源流、历史用法有详细考释。
- 《辞源》(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重在探求词的古义和源流的辞书,《辞源》对“敕正”在古代公文制度和尊卑关系中的用法有精当解释。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此词典专攻古代汉语词汇释义,对“敕正”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和含义有明确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敕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ì zhèng,其核心含义为整饬、整顿,尤其指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告诫进行纠正和规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敕:本义为帝王的诏令或告诫(如“敕命”“敕书”),亦有“整顿”之意(同“饬”)。
- 正:指纠正、不偏斜,符合法则。
两字组合后,词义强调通过权威指令进行整顿,使事物归于正轨。
-
文献用例
- 《汉书·翟方进传》:“方进国之司直,不自敕正以先羣下。”
意为翟方进作为国家监察官员,未能自我整饬以表率下属。
- 《后汉书·马严传》:“宜敕正百司,各责以事。”
指应整顿百官,明确各自的职责。
-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或官场语境,涉及对官员行为、机构职能的规范,如帝王下诏整顿吏治或调整行政体系。
-
其他形式
亦写作“勅正”,为异体字形式。
“敕正”是带有权威性质的整顿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通过命令或制度进行系统性纠正。
别人正在浏览...
被单忏祈查实成为愁恨次货丹红捣蛋倒用司农印打字机掂提恩敬放伐风鬟雨鬓焚林而畋雰霾辅衬副次呷醋节帅固定价格柜橱规简旱亢红勒花枝招飐互相推诿建德国解牓结体精善酒闷子峻朗类事乐政良伴连脚另眼相待沴气龙章凤篆鳗丝妙绪丕构披衫青漪权佞如操左券撒科打诨少谴数不胜数鹔鹴裘淟汩脱柄徒长外内巫蛊之祸相坐校览斜巷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