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寻求保护不当,反而自招祸害。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刘主 至 巴郡 。 巴郡 严颜 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衞者也。’”
“放虎自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为“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采取危险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反受其害。该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代习凿齿《襄阳记》,原指蜀汉时期孟达因私放敌军导致自身陷入困境的历史典故。
从结构上看,“放虎自卫”属于动宾联合式成语,包含行为(放虎)与目的(自卫)的矛盾性,凸显了策略的荒谬性。《汉语大词典》将其归类为“含有警示意义的寓言类成语”,强调其核心在于揭示“以恶制恶”行为的潜在危害性。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脱离具体历史语境,成为对盲目自信或错误决策的通用批判用语。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政论、社评及文学作品。例如鲁迅在《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写道:“他以为‘放虎自卫’的恶辣手段,应该暂时收束。” 这种用法延续了成语的批判性特征,常用于形容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场景中因误判形势导致的战略性失误。
“放虎自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fàng hǔ zì wèi,字面意思是“放出老虎来保护自己”,实际比喻本想自卫却因方法不当,反而招来灾祸,尤其指因利用坏人而自陷险境。
核心含义
成语通过“放虎”这一危险行为,强调错误的自卫方式会适得其反。例如,引入恶人对抗威胁,结果反受其害。
出处与典故
源自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中严颜的感叹:“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原指刘璋引入刘备(比喻“放虎”)抵御外敌,最终反被刘备夺取益州。
用法与结构
近义与反义
某公司为打击竞争对手,雇佣有黑社会背景的人员,结果反被勒索,可谓放虎自卫,得不偿失。
成语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强调“方法错误导致恶果”,而非单纯描述自卫行为。
百花龙锦板弱贝叶本旨逼人缠臂乘陵疮痂簇集代姓单衔盗骊倒抹大团圆搭爪邓惠度量衡二皇帝法时挂相贵交国使鹤嘴锄唤门环纽还乡团回意接羔克俭可气客星快人掠海敛榇敛色鍊指裂眦楼观媚色懵憕蒙吏铭旐母舅念曲凝粹偏指劈半儿被发左衽穷愁撒赖善辩神奸巨蠹石楠説内讨说停饮通深腿脚微权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