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梵策 ”。佛教典籍。 宋 俞文豹 《唾玉集·无佛论》:“﹝ 张商英 ﹞尝见梵册整齐,叹吾儒之不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奇鬼》:“余问之学佛人云,此名拱尸鬼,然徧考梵册不得。”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十空曲》:“ 尤悔庵 先生《驻云飞·十空曲》:扰扰匆匆,遮莫晨鷄与暮鐘。梵策无须唪,公案何劳颂。”
梵册(fàn cè)是汉语中对佛教经典的特称,专指以梵文书写或翻译的佛经典籍。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指佛教的经书典籍,尤指源自梵文(古印度书面语)的佛经文本。该词突显了佛经的文化渊源与神圣性,常见于宗教、文学语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024页。
梵(fàn)
来源:汉典网《“梵”字释义》(www.zdic.net/hans/梵)。
册(cè)
来源:《说文解字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梵册”一词源于佛教东传过程。东汉至唐代,僧侣将梵文佛经译为汉文,此类典籍统称“梵册”。
例证:
玄奘取经归唐后,主持翻译六百余卷梵册,奠定了汉传佛教经典体系。
来源:季羡林《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北京出版社,2010年。
特指大藏经、贝叶经等原始佛教文献,如敦煌遗书中的梵册残卷。
用于比喻深奥、神圣的文本(例:“捧读梵册,如沐佛光”)。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条目“梵册”。
来源:中华书局《佛学大辞典》“梵夹”条目。
“梵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佛教典籍或佛经。以下是详细解释:
“梵册”一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佛教典籍的庄严性与系统性。其含义与“佛经”“梵夹”等词相近,但更侧重典籍的装帧形式(如册页)及文化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唾玉集》《野获编》等古籍。
安心定志八停拔擢跛蹇曹植禅衆乘人粗糙存摺导路氐人动产冬葱杜陵花顿阨放心解体富贵气古调海南岛毫无疑问怀危监祠蠒素经意机器局孔雀女老根两势下连书棉纸密秘磨厉南郭处士内草盘璞炮云披秉品搭破怀仆缘钱眼奇车契分轻纤穷圮求退全面柔铁诗存霜歌耍烟説项树上开花遂惔天兵惋怅湘女庙小官遐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