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llow a principle]∶比喻遵循一定的原则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豳风·伐柯》
(2) [matchmaker]∶指做媒
(1).《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郑玄 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所谓不远求也。”后因以“伐柯”为取法于人的典故。《文选·陆机<文赋>序》:“佗日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李善 注:“此喻见古人之法不远。” 宋 苏轼 《答秀州胡朝奉启》:“矜式百为,知伐柯不远。”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强6*暴,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董6*必6*武 《九十初度》诗:“遵从 马 列 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2).《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伐柯”谓作媒。《今古奇观·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几件东西,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伐柯汉语 快速查询。
“伐柯”一词源自《诗经·豳风·伐柯》,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遵循法则
原指砍伐树木制作斧柄(“柯”即斧柄),需以现有斧柄为参照,故引申为遵循原则或效法榜样。如《诗经》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强调做事需以既有规范为准则。
代指媒人
古代婚姻需媒人牵线,诗中“伐柯”被借喻为撮合婚姻,后成为“做媒”的代称。例如《今古奇观》中“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即指答谢媒人。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既可表达对传统礼法的遵循,也可戏称媒妁之事。例如:“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陆机《文赋》),即以伐柯喻文学创作需借鉴经典。
该词兼具“依循法则”的哲理内涵与“婚姻中介”的世俗功能,体现了古代语言“以物喻事”的智慧。
「伐柯」是一个成语,意为「砍伐掉树枝」。它比喻剔除出自己的身体之外的疾病或害羞,使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
「伐柯」的拆分部首是「人(亻)」和「木」,它们分别代表人和木头;其中「人」由两画组成,「木」由四画组成。
《伐柯》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篇中,它描述了一种疏解心理负担的方法。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比喻人们摒弃身外之物,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伐柯」的繁体字为「伐柯」。
在古时候,「伐柯」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他不再计较过去的伤害,放下了心结,成功地伐柯了。
组词:砍伐、伐木、伐玉。
近义词:剔除、清除、卸下。
反义词:保留、保存、承载。
黯冉百响八面锋秘鲁逋刻禅魔承载触战颩風妒母草恶语费害蜂气风险佛双陆寡昧圭撮鼓书鹘鶟嘉爵减漕江淮交瘁椒坡嫁怨家支街路津沫今世噤咽看街楼可传寇剧壸奥阆伉累絷濂洛笼松马价银子麋灭密司茉莉南班子鸟面鹄形朋旧寝食软设设散寒沙隄省用足财水粒説得响吐喽万世无疆危辞耸听倭堕髻无猜悟门吴余鲙谢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