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llow a principle]∶比喻遵循一定的原则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豳风·伐柯》
(2) [matchmaker]∶指做媒
(1).《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郑玄 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所谓不远求也。”后因以“伐柯”为取法于人的典故。《文选·陆机<文赋>序》:“佗日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李善 注:“此喻见古人之法不远。” 宋 苏轼 《答秀州胡朝奉启》:“矜式百为,知伐柯不远。”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强6*暴,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董6*必6*武 《九十初度》诗:“遵从 马 列 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2).《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伐柯”谓作媒。《今古奇观·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几件东西,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伐柯汉语 快速查询。
“伐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汉语成语,本义指砍伐柯木(柯,指树枝或斧柄),引申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强调从身边事物中取法,无需远求。该词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伐柯》,原句“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描述了砍伐柯木制作斧柄的过程,斧柄的尺寸就在手中,寓意做事有现成的榜样可循。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伐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具体的砍伐树木行为,二是指比喻义,表示“取法于近”或“以近例为准则”。例如,在文化语境中,它常用于强调教育、道德或实践中的模仿和学习,如《论语》等后世文献中引用此典,以说明人应从日常事物中领悟道理。
来源:参考《诗经》和《汉语大词典》。
“伐柯”一词源自《诗经·豳风·伐柯》,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遵循法则
原指砍伐树木制作斧柄(“柯”即斧柄),需以现有斧柄为参照,故引申为遵循原则或效法榜样。如《诗经》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强调做事需以既有规范为准则。
代指媒人
古代婚姻需媒人牵线,诗中“伐柯”被借喻为撮合婚姻,后成为“做媒”的代称。例如《今古奇观》中“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即指答谢媒人。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既可表达对传统礼法的遵循,也可戏称媒妁之事。例如:“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陆机《文赋》),即以伐柯喻文学创作需借鉴经典。
该词兼具“依循法则”的哲理内涵与“婚姻中介”的世俗功能,体现了古代语言“以物喻事”的智慧。
保育便于比疎钵特摩沧沧凉凉长素穿穴除替出佐旦旦倒篷典质嫡脉杕社东笏社栋挠樊姬福马林干办沟沿拐良为娼官制鬼话连篇过热褐衣蔬食宏材后生哗众取宠恢诞急暴尽收眼底堪舆里通外国冒幸马慵立仗黾黾孳孳南糖平昼披闼普济众生窃密切命栖旅清哀清异山家宗胜利品时夜水流黄赎缣松塔籉簦填限歪不楞王兵望头文通无二诺无业游民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