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滅的意思、斷滅的詳細解釋
斷滅的解釋
絕滅。《朱子語類》卷七一:“《坤卦》純陰無陽,如此,陽有斷滅也,何以能生於《復》?”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專業解析
斷滅是漢語複合詞,由“斷”與“滅”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徹底終結、消失或消亡。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基礎釋義
-
徹底終結
“斷”本義為截開、隔絕(《說文解字》:“斷,截也”),“滅”指熄滅、消亡(《說文解字》:“滅,盡也”)。二字組合強調事物連續性被強制終止且不複存在。
例:北宋《廣韻》釋“斷”為“絕也”,“滅”為“亡也”,合成後指“絕盡無餘”。
-
哲學與佛教語境
在佛教典籍中,“斷滅”特指“斷見”(uccheda-dṛṣṭi),即否認因果輪回與生命延續的極端觀念。
例:《大乘義章》卷五:“斷見者,謂見衆生今世滅已,更不複生。”
二、語義演變
-
從具體到抽象
早期多指實體消亡(如燈火斷滅),後引申為抽象概念的終結(如希望斷滅)。
例:《漢書·藝文志》載“星占家言災異斷滅”,指占卜預兆的消失。
-
佛教批判性概念
佛教将“斷滅見”列為邪見,認為其否定業力法則,如《雜阿含經》雲:“若言斷滅,是則邪見。”
三、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定義:“斷絕消亡;佛教指否認因果相續的邪見。”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81頁。
- 《佛學大辭典》
釋“斷滅”為:“謂人之死,如燈火熄滅,不複存在。”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斷滅”條。
四、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不可逆的終結狀态,如“文明斷滅”“幻想斷滅”,隱含不可挽回之意。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M]. 文物出版社, 1984.
- 《大正新修大藏經》[DB/OL].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斷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 字面解釋
- 斷:指斷絕、截斷,如《朱子語類》中“《坤卦》純陰無陽,陽有斷滅”,強調陰陽失衡導緻的絕滅。
- 滅:指消失、消亡,如“火滅”或“物質不滅”。
- 組合義:指事物因斷絕而消亡,最終完全消失的狀态。
二、哲學與佛教釋義
-
儒家與理學中的概念
- 《朱子語類》以《坤卦》為例,認為純陰無陽會導緻“陽的斷滅”,即事物失去對立面的平衡後陷入絕滅。
-
佛教術語
- 執空導緻的斷滅:禅宗認為,過度執着“空”會陷入否定因果、輪回的極端,認為一切皆虛無,反而比執着“有”更具破壞性。
- 與“變滅”的區分:佛教中的“無常”是“變滅”,即事物雖不斷變化(前滅後生),但生命力相續不斷;而“斷滅”是徹底否定存在的連續性。
三、用法與例句
- 日常語境:描述事物徹底消失,如“斷滅的希望”。
- 學術讨論:用于哲學或宗教領域,如“斷滅論被佛教批判為邪見”。
四、注意事項
- 避免混淆:“斷滅”在佛教中帶有負面色彩,指錯誤認知;而“變滅”是自然規律。
- 權威參考:更多釋義可查看《朱子語類》原文或佛教經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劍拜壽本估邊鋪弊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槽碓測究觇候螭頭載筆寵人傣曆地丑德齊付排宮罰鬼子姜過防呵逐荒愧胡粉護世四天王虎躍狡妄嘉仰結成解禱借徵蠲疑考教寇奸樂豈良針撩鬥離離流禦亂首蜜劑闵然切切節節清虛茕困诎曲扇枕始冠市阛視同拱璧實土霜利淑問锼剔邃理鎖靠頹靡推築王士為好成歉溫凊無敵香漿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