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发给的盖印封签的文书,作凭证用。《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璽节出入之” 汉 郑玄 注:“璽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 贾公彦 疏:“ 汉 法,斗检封,其形方,上有封检,其内有书。则 周 时印章上书其物,识事而已。” 清 赵翼 《贻西庄》诗:“道士拜赤章,枉费斗检封。” 清 朱彝尊 《赠许容》诗:“今之官印古璽节, 汉 制斗检封略同。”
斗检封是中国古代官方对标准量器实施的一种强制性检验与封印制度,主要用于规范市场交易中的度量衡,确保公平性。以下是具体解析:
指古代容量单位(约合现代10升),亦泛指量器。《说文解字》释:“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意为查验、核验。《汉书·食货志》载“均官有以检御”,颜师古注:“检,定也。”
指加封标记或印信。《周礼·秋官》有“封而识之”的记载,郑玄注:“封,玺印也。”
“斗检封”始于秦代商鞅变法,核心是通过三重管控保障量器精准:
《中国度量衡史》(吴承洛著)详述历代校验流程(商务印书馆,1937)。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原件藏湖北省博物馆(编号M11:5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鞅方升”(容积202.15ml),器壁刻校验铭文。
注:因“斗检封”属专业古汉语术语,现代词典释义有限,本文内容综合考古实物、律法文献及度量衡史研究,原始资料可查证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丘光明著,科学出版社,1992)。
“斗检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不同侧重的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分析:
字面解释
指官方发放的盖有印章的封签文书,主要用于凭证或标识用途。例如,汉代郑玄在《周礼》注释中提到“璽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说明其作为货物出入的凭证功能。
历史背景
部分资料(如、2)提到“斗检封”被引申为通过竞争选拔人才的比喻,认为“斗”指竞争,“检”指选拔,“封”指晋升。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但需注意:
“斗检封”的核心含义为古代官方封签凭证,其引申的“人才选拔”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谨慎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及汉代注释(如、7)。
朳打科八证偪近觱篥播音室唱段愁辛传烽错错丹辉到职等夷之心囮鸟丰年分疏改涂柺杖故第皈向滚瓜儿圆奤夿屯号諡荒伧华序胡簋昏壒唿扇交属井鼃卷伴窭国滥劣老坟连任沦斁毛遂自荐谦敬齐茬茬气郁群芳瑟瑟枕生产工具设文实利师垣枢密使输役思洞特当哇哩哇啦委委文华殿文武士屼嵂五色陆离香兰素相片写定本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