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官制。应试入选者,由吏部注名于册,经考询后拟定授官,称为拟注。 宋 范仲淹 《奏乞差新转京官人充沿边知县事》:“自来除合差京朝官外,其餘并从銓司拟注,别无选择之法。”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有自吏部拟注来代者,始徙 南安县 丞。”《宋史·章衡传》:“判吏部流内銓,尝有员闕,既拟注,而三班院輒用之,反讼吏部。”
“拟注”是一个历史词汇,特指宋代官制中的一种选官流程,具体解释如下:
宋代文献中多次提及这一制度: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可参考《宋史·职官志》或宋代文人奏疏原文。
拟注,意为模仿、模拟注释。字面上来看,拟指模仿、模拟,注指注解、解释。因此,拟注可以理解为以模仿的方式进行注释或解释。
拟注的字是由“世”和“言”组成。其中,“世”是拟注的部首,表示与时间、事物的展开有关;“言”是表中手写的部首,表示与语言、讲解有关。拟注的笔画数为七画。
拟注这个词最早见于《读书志·经籍校勘》(清代钟嗣成撰)。在繁体字中,拟注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的拟注与现代写法相似,也由两个字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字形的演变,如“世”字在古文中有“土”字的上方,表示人的聚集;“言”字则更加简化,类似于现代字形的右半部分。
1. 在学术论文中,作者通常会拟注一些古文献以解析意思。
2. 这本书的末尾附有详尽的拟注,方便读者理解内容。
拟注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新的词汇,如拟注学、拟注本等。
近义词:解注、举注、釋註。
反义词:疑注、假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