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的意思、鼎足之势的详细解释
鼎足之势的解释
(1)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2) 亦说“鼎足之形
详细解释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 泰山 共相终始。”《晋书·皇甫谧传》:“故 冯 以弹剑感主, 女 有反赐之説, 项 奋拔山之力, 蒯 陈鼎足之势, 东郭 劫於 田荣 , 颜闔 耻於见逼。”《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取 荆州 为家,后即取 西川 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参见“ 鼎足而立 ”。
词语分解
- 鼎足的解释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详细解释.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势的解释 势 (勢) ì 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鼎足之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比喻三方势力并立、相互制衡的局势,如同古代三足鼎立的鼎。该成语强调三方力量均衡,形成对峙或共存的局面。
出处
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若采纳我的计策,不如让三方共存,将天下分为三部分,形成鼎足之势,彼此不敢轻易行动。)
结构与用法
- 语法:偏正式结构,通常作宾语。
- 近义词:鼎足而立、三足鼎立。
- 感情色彩:中性或褒义,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或竞争领域的平衡局面。
典型例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一方,形成长期对峙的“鼎足之势”。
扩展说明
- 文化背景:鼎在古代是象征权力的礼器,三足设计体现稳定性,成语借此强调三方势力的均衡。
- 现代应用:可用于商业竞争、国际关系等领域,如“三大企业形成鼎足之势”。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史记》原文或相关历史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嗨!《鼎足之势》一词意思是形容一个实力强大、地位稳固的势力或组织。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下面是关于《鼎足之势》的信息:
拆分部首:《鼎足之势》由三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鼎”、“足”和“之”。
笔画:词中的汉字笔画分别是:鼎(丨丿一十一)+ 足(走四)+ 之(一、丶)+ 势(力 力 力 分乐乃又儿)。
来源:《鼎足之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传说和历史,孟子曾经说过:“鼎足而三,足以以为世。”形容一个势力或组织地位稳固,强大无比。
繁体:《鼎足之势》的繁体写法为《鼎足之勢》。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写《鼎足之势》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因为汉字的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过,《鼎足之势》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字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相似。
例句:他们两家公司的竞争已经持续多年,目前都保持着鼎足之势。
组词:鼎足而三、让人畏惧的势力、势力均衡、竞争激烈
近义词:实力雄厚、地位稳固、领导地位稳固
反义词:弱势、处于下风、不稳定的地位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有任何其他问题,我都会很乐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