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鞔鼓的意思、鞔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鞔鼓的解释

张革蒙鼓。把皮革绷紧,固定在鼓框上,做成鼓面。 唐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诗:“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寧王 尝夏中挥汗鞔鼓,所读书乃 龟兹 乐谱也。”《初刻拍寄惊奇》卷一:“内有一种是鼉龙,其皮可以鞔鼓,声闻百里,所以谓之鼉鼓。”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张革冒鼓亦曰鞔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鞔鼓是中国传统制鼓工艺的专业术语,指用皮革蒙覆鼓框并固定成型的工序。该词由“鞔”与“鼓”构成,《说文解字》释“鞔”为“履空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革履空皆曰鞔”,后专指蒙鼓工序。

从工艺角度分析,鞔鼓需经过选皮、浸软、拉伸、钉固四步骤。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代已形成“韦革必三工”的制鼓标准,要求皮革处理、鼓身制作、蒙皮定型由不同工匠协作完成。清代朱彝尊《日下旧闻》详述北京鼓楼制鼓工艺,强调“鞔鼓必用黄牛皮,取其韧而不裂”。

在文化语境中,鞔鼓技术直接影响音色品质。《礼记·乐记》将“鞔革之良”列为礼乐完备的重要标志。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显示,云南彝族“太阳鼓”、山西绛州鼓等非遗项目,仍完整保留传统鞔鼓技艺。

网络扩展解释

“鞔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án gǔ,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张紧皮革并将其固定在鼓框上来制作鼓面的工艺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鞔鼓指古代制作鼓的工序,即用皮革(如牛皮、鼍龙皮等)覆盖鼓框,通过拉伸、绷紧并固定,形成鼓面。这一工艺决定了鼓的音质和耐用性,例如《初刻拍案惊奇》提到“鼍龙皮可以鞔鼓,声闻百里”,说明材料选择对鼓声的影响。

  2. 历史与文化应用
    唐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如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中“鞔鼓画麒麟”,不仅描述工艺,还暗示鼓面可能带有装饰性图案。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宁王在夏季挥汗鞔鼓,侧面反映这一工艺的体力消耗及古代贵族对音乐的重视。

  3. 工艺与材料
    鞔鼓需选用坚韧的皮革(如鼍龙皮或牛皮),通过特定手法绷紧固定,确保鼓面均匀受力。传统鼓的形制为“两头蒙皮”(参考“鼓”的甲骨文字形),鞔鼓即完成这一关键步骤。

别人正在浏览...

暗白霸政鉢头草荐草贤鸱张鱼烂楮券词语词元胆落单幺冬烘独家反逆附上敢干革面悛心拱己翰桧旱云黄绢幼妇胡嘈击拂迥然鸡彝狂司马览见老色裂地鳞孴留藏忙碌迷死末了目无尊长念思藕节捧哏曝裈旗麾青秋囚攮的驱摈荣畅叡知弱辰神契伸舒十二分星实録田备菟葵讬想微骨委昵武媚毋违汙罇小便宜西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