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拨的意思、派拨的详细解释
派拨的解释
安排;调遣。《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孔明 遂聚集众将听令……派拨已毕, 玄德 亦疑惑不定。”《日知会始末》引 清 张之洞 札文:“上月 江西 萍乡 , 湖南 瀏阳 、 醴陵 ,各处会匪起事……现已派拨大兵,驰往勦办。”
词语分解
- 派的解释 派 à 水的支流:九派(指长江支流之多)。 一个系统的分支:派系。派别。派性。党派。 作风,风度:正派。气派。派势。派头。 分配,指定:派赴。派驻。派遣。委派。 指摘:派不是。 量词(a.用于派别,如
- 拨的解释 拨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 分给:拨发。拨款。拨付。 治理:拨乱反正。 掉转:拨转马头。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
专业解析
“派拨”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派拨”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正式或官方语境,其核心含义是指有计划地分配、调派人员、物资或款项等资源,以满足特定需求或完成特定任务。该词强调分配的指令性、组织性和目的性。
一、核心释义与用法:
- 分配与调派: 指上级或主管机构根据计划或需求,将人员、物资、资金等分派给下级单位或个人使用。其动作具有指令性和组织性。例如:
- “政府派拨专项资金用于灾后重建。”
- “司令部派拨一个连的兵力增援前线。”
- 指定用途: 在分配资源时,通常伴随着对资源使用目的或去向的明确规定。例如:
二、词义辨析与侧重:
- 与“分配”的区别: “分配”含义更广,可指一般性的分发、分派,不一定强调上级指令或特定用途。“派拨”则更侧重官方、组织的行为,带有指令性和指定性,常用于行政、军事、财政等正式场合。
- 与“调拨”的区别: “调拨”与“派拨”意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都指有计划地调动分配。细微差别在于“调拨”可能更强调从一处调到另一处的“调动”过程,而“派拨”更侧重“分派”的动作本身及其指令性。但在实际使用中界限较模糊。
三、历史源流与语用特征:
“派拨”由动词“派”(指派、分配)和“拨”(分给、调拨)组合而成,其使用多见于书面语和官方文件、新闻报道中,体现了较强的正式性和权威性。常用于描述政府行为、组织管理、资源调配等场景。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派”有“分配,派遣”的释义,对“拨”有“分出一部分发给;调配”的释义,组合词“派拨”符合其构词逻辑和常用语义。
- 《汉语大词典》:收录“派拨”词条,释义为“安排;调拨”。其引例多来自古典文献(如《红楼梦》等),说明该词历史渊源及在资源调配中的使用。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相关研究指出,“派拨”属于具有[+指令性]、[+分配性]语义特征的行政用语,常见于公文语体。
“派拨”是一个正式用语,核心义为“上级或主管机构有指令性、有组织地分配(人员、物资、款项等)并指定其用途”。它体现了资源调配的计划性、权威性和目的性,是行政管理、军事指挥、财政运作等领域的关键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派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ài bō,其核心含义为安排、调遣或分配,常见于书面或历史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派拨”由“派”和“拨”组成,两字均有分配、调动的含义。
- 派:指分派、分配,如“派遣”“派发”;
- 拨:指调动、安排,如“拨款”“拨付”。
组合后,“派拨”强调对人员、资源或任务的有序分配与调度。
2.历史用例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常见,例如:
-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提到“派拨已毕”,描述诸葛亮调遣将领的场景;
- 清代张之洞的札文中,用“派拨大兵”指代军队的调遣。
3.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或历史语境,如:
- 资源分配:如资金、物资的调配;
- 人员调度:如军事部署或任务安排;
- 组织管理:指对事务的统筹安排。
4.现代适用性
当代使用较少,但在描述传统管理方式或仿古语境时仍可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演义》原文或清代官方文书。
别人正在浏览...
别开生面兵道不变资本茶几蝉貂铲头初眠淳元窜死道合志同大舌头登戾灯楼鼎足风兴云蒸分析化学敷霜赋算拱柱,拱墩勾碍海水发光闳杰回镳户主建章矫世厉俗进门喜九垓涓滴微利君圣臣贤空苍蜡糖人燎燎林语堂陇西罗圈梦徵牛胶攀号抢风迁冢怯怜户骑鹤扬州清婉清修求同存异入征深切著白食飨松颷速报神隼旟太宜人统一荼蓼脱褐无勌五权宪法仙机邪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