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楼樐 ”。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穀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传》:“於是修城郭,起楼櫓,营田农,积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诗:“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櫓如边城。”
亦作“ 楼樐 ”。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穀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传》:“於是修城郭,起楼櫓,营田农,积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诗:“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櫓如边城。”
“楼橹”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指一种无顶盖的高台,主要用于瞭望敌军、辅助攻守。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楼橹(lóu lǔ)是古代军队建造的高台,通常建于地面、战车或船只上,用于瞭望敌情或作为作战平台。其特点是顶部无遮蔽,便于观察和投射武器( )。
功能与构造
历史应用与文献记载
其他释义说明
部分词典提及“楼橹”有比喻“支持”的引申义,如“比喻扶持他人”(),但此用法较罕见,主流仍为军事术语。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等古籍或权威历史文献。
楼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建筑物的主梁,也叫“栋梁”。
楼橹的左边部首是木(mù),右边部首是楼(lóu)。楼橹总共由14个笔画组成。
楼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筑的梁柱结构,橹即指梁。在繁体字中,楼橹的写法仍然是楼橹。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楼橹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使用木旁表示楼橹的構意,而楼橹本身代表建筑物主梁的形象。
1. 这座房子的楼橹非常坚固。
2. 由于年久失修,这栋建筑的楼橹出现了裂缝。
楼橹的相关组词有:楼梁、橹梁。
近义词:栋梁、主梁。
反义词:柱子、支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