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又饿又病。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飢虺兮骨肉单。”
“饥虺”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指人或动物处于又饿又病的困苦状态。该词由“饥”(饥饿)和“虺”(疲劳生病)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困顿境遇的描述。
单字拆解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可查阅《尔雅》《说文解字》等古籍。
饥虺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饿得虎须竖直的样子”。根据字义,我们可以想象一只饥饿的虎掉了毛,使其鬃毛竖直。
饥虺的部首是虍(hū),它是一个独立的偏旁部首,表示与老虎相关的事物。饥虺的拆分笔画为13画。
饥虺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古代讲究礼仪的词典中,后来也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出现过。现代常用的简化字形为饥虺,繁体字形为饑虺。
在古代,饥虺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古时候的汉字写法较为繁复,更接近于图形。在古文中,饥虺的写法为“飢虺”,其中“饥”是飢的古字形,表示饥饿,“虺”则表示虎。
1. 小明饿得饥虺出没,连续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2. 在大山里迷失了三天,他的样子已经饿得饥虺出现了。
饥寒交迫、虺虎添翼、饥肠辘辘
饿虎扑食、火冒三丈
心满意足、得意洋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