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乏粮食的国家。《管子·八观》:“草田多而辟田少者,虽不水旱,飢国之野也。”
(2).古国名。
“饥国”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这一释义出自《管子·八观》,原文为:“草田多而辟田少者,虽不水旱,饥国之野也。”
其意是指土地开发不足(草田多而耕地少),即使没有自然灾害,也会因粮食短缺成为“饥国”。这一概念强调农业基础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饥国”在古籍中也被记载为一个古国名,但具体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信息现存资料较少,可能因年代久远或文献缺失而难以考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国记载或《管子》原文背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饥国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由“饥”和“国”两个字组成。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饥国”指的是饥饿严重的国家,特指因为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导致人们长期缺乏足够的食物而面临饥荒的国家。
“饥国”词中,“饥”字的部首是“食”,笔画数为8;“国”字的部首是“囗”,笔画数为7。
“饥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在小说中,他用“饥国”来形容饥荒严重的国家。
“饥国”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飢國”。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在“饥国”的古时候写法中,“饥”字的上部是“且”,下部是“艮”;“国”字的上部是“十”,下部是“口”。
1. 这个国家遭受了连续的干旱,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饥国。
2. 饥国的人民忍受了长期的饥饿和痛苦。
组词:饥荒、国家、国土、国际等。
近义词:饥荒国。
反义词:富裕之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