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笺注训释。 宋 叶适 《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其专悟独了,动用不穷,盖非简策所载,笺训所及。” 清 刘大櫆 《<陆宣公文集注>序》:“ 张君 读其文,愈重其人,论其世,遂释其义。非以后之人为有不知,故为是笺训之烦而已。”
“笺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笺注训释
指对文献的注释和解释,常见于学术研究或经典解读。例如宋代叶适在《孟公墓志铭》中提到“笺训所及”,即强调文献注释的深度。清代刘大櫆的《陆宣公文集注序》也使用该词,说明其作为学术注释的用途。
构词解析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资料(如)提到“书信中的教诲”,这一解释可能源于“笺”的引申义(书信),但结合权威文献及历史用例,笺训的核心含义仍以“注释训释”为主。
《笺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批注教诲。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笺”和“训”。
《笺训》的拆分部首是“⺮”和“言”,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它的笔画总共有13画。
《笺训》是古代文人在读书学习时对古籍进行批注和添加自己的教训而产生的一个词语。
《笺训》的繁体字为「箋訓」。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不同于现代汉字的地方。例如,《笺训》中的“训”字在古时候的写法是“訓”。
1. 他们阅读《论语》时,都喜欢用红笔给关键句子加上一些《笺训》。
2. 这本古籍的《笺训》内容十分详细,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迪。
组词:批笔、训言、读书笔记
近义词:批注、注解、评注
反义词:未标注、无注解、纯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