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服的意思、边服的详细解释
边服的解释
边,边地;服,要服。指离开王畿极远的地方。《晋书·前燕载记论》:“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讋傍邻,威加边服。” 唐 李峤 《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诗:“奉詔受边服,总徒筑 朔方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府县·一邑二令》:“揆之政体终为乖舛,岂可鄙夷边服,不为一釐正哉。”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专业解析
边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边疆地区或边远地域,尤其强调这些地区在政治、军事上的归属或臣服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
核心释义:
- 边疆;边远之地:指国家版图中远离中央、靠近边境的区域。例如:“镇守边服”指戍守边疆。
- 臣服的边远地区:特指那些已经归顺中央政权、接受统治或羁縻的边疆地域。例如:“威震边服”指威势使边疆地区臣服。
-
历史与语境用法:
- “边服”一词在古代文献(如史书、奏章、政论)中较为常见,常与“畿辅”(京城附近地区)相对,构成“畿辅-边服”的空间政治概念,体现中央与边疆的层级关系。
- 它不仅仅指地理上的偏远,更强调该地区与中央政权的政治从属关系。使用“服”字,源于古代“五服”或“九服”制度(一种理想化的行政区域划分模型,以王畿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距离越远,臣服程度和职责不同),“边服”即指这些制度中最外层的服地。
- 常用于描述戍边、治理、安抚、叛乱等涉及边疆治理与稳定的语境。
-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边服”已非常罕见,属于古语词或书面语。其含义基本被“边疆”、“边陲”、“边地”等现代常用词所取代。
- 若在当代文本中出现,多用于仿古、历史叙述或特定学术讨论中,以体现历史语境或文风。
“边服”指国家疆域中远离中央、靠近边境并臣服于中央政权的地区。它是一个蕴含古代中国政治地理观念的历史词汇,强调边疆地域在帝国秩序中的位置和从属状态。现代已极少使用。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词典释义)
- 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商务印书馆. (古语词解释)
- 相关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研究文献。(历史语境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边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边服”由“边”和“服”组成:
- 边:指边地,即远离中央政权的边疆地区。
- 服:源自“要服”,是古代“五服”制度中的概念,指距离王畿(都城)极远的区域。
合称“边服”,即远离王畿的边疆地带,强调地理和政治上的偏远性。
二、历史用例
- 《晋书·前燕载记论》提到“威加边服”,指军事力量震慑边疆地区。
- 唐代李峤的诗中“奉诏受边服”,描述奉命治理边疆的职责。
-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批评轻视边疆治理的现象,称“岂可鄙夷边服”。
三、词义延伸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侧重描述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关系,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五服”制度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晋书》《野获编》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败绩失据白衣人阪岸版插邦略被侵略者彪悍布鞋不因人热沧海桑田彻头端此独身番代凤实忿詈更人狗蝇梅桂轺沽卖孤莺和局劫花介寿骥伏盐车警捷精气径须金沤浮钉巨雄宽剩钱邻母留连忘返柳眉倒竖龙朝龙书案卖国求荣煤气机密畤木天能牙利齿盘龙牵合奇笔缺疑日日夜夜三十二名臣三宥赏监圣辰升提摄威势路石垠疏开説明书汤聘物妖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