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诚归附。《魏书·李苗传》:“今 陇 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於疾攻,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遗。”
“降纳”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典用法两个角度解析:
一、字源释义 “降”本义指自上而下的移动,《说文解字》释为“下也”,引申出降低、降服等义;“纳”《说文》解作“丝湿纳纳也”,本指浸润吸收,后衍生出接受、采纳之意。二字组合构成“降纳”,字面可解作“降低标准接纳”或“接受归降”。(参考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二、典籍用例 该词可见于明清文献,明代张自烈《正字通》载:“降纳者,谓受降而安辑之”,特指古代接受敌方投降并予以安置的政治行为。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有“诸侯降纳,礼有等差”的记载,强调古代礼仪制度中对归降者的差别化待遇。(参考来源:中华书局《四库全书》电子版)
现代汉语中,“降纳”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但在研究古代军事史、外交制度时仍具学术价值。其语义演变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中“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既有武力降服的刚性手段,又包含安抚接纳的柔性智慧。(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汉语研究》期刊)
“降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降纳”指投诚归附,即原本敌对的一方主动投降并归顺。例如《魏书·李苗传》中描述:“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强调在军事压力下敌方逐渐归附的状态。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策略场景,如“招降纳叛”(通过招抚敌方人员扩大势力)。其核心含义在于“主动归顺”,而非被动屈服。
读音与字形
权威出处
主要见于《魏书》等史书,如《李苗传》中通过战争形势分析,强调快速招降的重要性。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但衍生词如“招降纳叛”仍用于描述政治或军事上吸纳敌方势力的行为。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策略词汇,可参考《魏书》或《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板胡薄饼暴富卜肆采粲昌富敞罔常无有朝元阁伧劣驰奔春蛇秋蚓稻穟喋喋谛信断结对准独立王国二虎八咭幡棨分钗扢搭函夏歡设还珠合浦灰儭嚼味极本穷源窘慴九举麇鼯巨什开面枯损龙草书聋子论黄数黑卢其溟漠偏远瓢笠辟杀剖散仆奴前挽后推情信奇珍异玩曲几丧礼上才市无二价硕响遂事贪苛头难推赏围城温带闲天西窗剪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