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树的荚果。因其呈穗状,故称。 唐 朱庆馀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之一:“雨餘槐穟重,霜近药苗衰。”
“槐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植物特征
槐树的荚果成熟后呈串状,形似稻穗,因此得名“穟”(“穟”本义为禾穗)。这种命名体现了汉语中对植物形态的直观描述特点。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中写道:“雨馀槐穟重,霜近药苗衰。”
此句通过“槐穟重”描绘雨后槐荚饱满低垂的景象,与“药苗衰”形成季节更替的对比。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词注解。
《槐穟》(huái su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槐树的蔓草。槐树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而穟则指的是植物的细蔓、草蔓。
《槐穟》的偏旁部首分别是木和禾。木表示植物,禾表示稻谷。《槐穟》共有14个笔画。
《槐穟》的来源较为复杂。槐树原产于亚洲各地,尤其在中国历史中有重要地位。而穟这个字则是传统汉字中很少见的部首。在古代,植物的蔓草往往用禾字作为部首。因此,《槐穟》是通过槐树和蔓草的组合形成,来表示槐树的蔓草。
《槐穟》的繁体字保留了大部分简体字的结构和形状,只是在某些笔画上有所调整。繁体形式为「槐穗」。
在古代,槐穟的书写形式可能会有些许变化。因为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书写形式,所以古代的写法也会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槐蓺」,它是由槐树的木旁和穟的禾旁组成。
1. 槐穟蔓延,覆盖了整个花园。
2. 这片土地上长满了茂盛的槐穟。
1. 槐树:指的是槐树这种落叶乔木。
2. 穟蔓:指槐树的蔓草。
3. 木禾:表示植物的一类部首。
槐穟的近义词有:槐草、树藤。
槐穟的反义词是指槐树的其他部分,如树干、树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