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北魏的意思、北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北魏的解释

(1).指 秦 汉 之际 魏豹 建立的政权。《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汉 王发 蜀汉 ,定 三秦 ;涉 西河 之外,援 上党 之兵;下 井陘 ,诛 成安君 ;破 北魏 。” 司马贞 索隐:“谓 魏豹 也。 豹 在 河 北故也。亦谓 西魏 ,以 大梁 在 河 南故也。”

(2).朝代名。亦称 后魏 (386-534)。 北朝 诸国之一。 鲜卑 人 拓跋珪 所建。后来分裂为 东魏 和 西魏 。《陈书·何之元传》:“ 獫狁 孔炽,鯁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 北魏 ,既分之后 高氏 所辅为 东魏 , 宇文 所挟为 西魏 ,所以相分别也。”

(3).指魏碑体。《冷眼观》第七回:“右首是 陶濬旦 的北魏‘避月阁十八岁小影’八个大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386年—534年),属汉语专有名词。其核心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北魏

读音:Běi Wèi

词性:专有名词(历史朝代名)

基本释义: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国北方的政权(386年—534年),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初称“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为区别于三国时期的曹魏,亦称“后魏”。因皇室属鲜卑拓跋部,又称“拓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

引申义:


**二、历史背景与政权特征

  1. 起源与建立

    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于386年复国,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统一黄河流域后,成为北朝首个强盛王朝。

  2. 汉化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471年—499年在位)推行全面汉化:

    • 迁都洛阳:494年迁都至中原文化中心;
    • 改制易俗:禁胡服、胡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如“拓跋”改“元”);
    • 制度整合:仿南朝典章修订官制、律法,奠定隋唐制度基础。
  3. 宗教与艺术成就

    • 佛教鼎盛:开凿云冈石窟(平城时期)、龙门石窟(洛阳时期),吸收犍陀罗艺术与中原风格;
    • 魏碑书法:方笔刚健、结构峻整,代表作《龙门二十品》影响后世楷书发展。

**三、文化影响与历史地位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北魏"词条释义
  2. 中国石窟艺术网:云冈石窟与北魏佛教艺术特征
  3.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 北朝卷·北魏政治制度
  4.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 孝文帝改革章节
  5.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魏碑书法艺术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拓跋珪于386年建立,国祚延续至534年,共历148年。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概况

二、历史发展关键阶段

  1. 统一北方(386-439年)
    拓跋珪通过击败匈奴、柔然等部族,逐步统一北方。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终结五胡十六国,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2. 鼎盛与改革(5世纪中后期)
    孝文帝拓跋宏推行全面汉化:
    • 迁都洛阳:促进中原文化融合;
    • 改汉姓:皇族改姓“元”;
    • 推行均田制:恢复农业生产。
  3. 衰落与分裂(6世纪初)
    因六镇起义、河阴之变等内乱,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三、政治经济与文化成就

四、评价与影响

北魏通过汉化改革加速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基础,其政治制度(如均田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别人正在浏览...

白净白兰本二扁扁冰心不分轩轾迟鲁此豸村娃胆憷蹈空地裂洞习咄咄蛾眉翻口告茶怪生灌渎官衫过堂屋国泽黑苍苍核膜浑如角手节吝趌趌近涖稷雪蒟酱看座坷拉苦根麻织品明言目学乾马罄空琼板让位日官三遗矢商中善钱摄氏试车士伦时异势殊水势説清话四味木随地肃迓探策投梭未间未名社瞎天盲地祫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