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和之道。《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成玄英 疏:“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章炳麟 《论式》:“﹝ 魏 晋 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
(2).谓处事和洽而得当。《礼记·昏义》:“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马睎孟 曰:“和则有理,理则有义。”《南史·刘孺传》:“﹝ 孺 ﹞出为 晋陵 太守,在郡和理,为吏人所称。”
“和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中和之道
指遵循自然和谐、平衡适度的原则,强调内在心性与外部行为的协调统一。如《庄子·缮性》提到“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成玄英注解为“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嵇康在《养生论》中也强调“和理日济,同乎大顺”,体现修身养性的理念。
处事和洽得当
指处理事务时融洽且合乎规范。例如《礼记·昏义》中“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强调家庭治理的和谐;《南史·刘孺传》记载其任太守时“在郡和理”,即称赞其治理有方。
字义拆解
“和”本义为和谐、温和,“理”指条理、规律(如《汉典》释“理”为事物的次序或标准),组合后强化了协调性与合理性的双重内涵。
现代应用
该词在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理性与和谐并重的行为准则,例如“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
需注意,“和理”作为名字时,寓意明理、宽厚(),但此用法较罕见。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可参考《庄子》《礼记》等原文。
和理是一个反映人们和谐相处、理性思考的词语。它代表着互相友好、和睦相处,寻求共同的利益。
和字的拆分是由口部和禾部组成,口部是用五笔字型码为R,禾部是用五笔字型码为TY。和字的部外笔画为4画。
理字的拆分是由王部和里部组成,王部是用五笔字型码为M,里部是用五笔字型码为BRPK。理字的部外笔画为9画。
和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由孔子提出。在古代,和理主要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境界,以及人们用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理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和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和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和字的形状更加简洁,与现代汉字存在一定的区别。
1. 我们应该以和理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2. 通过和理的方式解决争议,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1. 和谐:表示各种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2. 理性:表示以理性思维为基础,进行合理、客观的思考和决策。
1. 和睦:表示人们之间关系和谐、友好,没有争执。
2. 协商:表示通过沟通、商讨,达成共识。
1. 纷争:表示人们之间存在各种争执和矛盾。
2. 无理:表示没有道理、不合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