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蒿箭的意思、蒿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蒿箭的解释

以蓬蒿制作之箭。用以比喻无用而不足惜之物。《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新城 太守 孟达 反,詔驃骑将军 司马宣王 讨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时众臣或以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闻之曰:‘吾保其无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北史·源彪传》:“国家待遇 淮 南,失之同於蒿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蒿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从植物学和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意指用蒿草(一种常见草本植物,属菊科)制成的箭矢。在古汉语中,它常用于比喻微小、轻贱或不值钱的事物,源自古代文献的修辞手法。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词源、用法及相关背景,确保内容专业、权威且可信。引用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经典文献,如《汉语大词典》和《庄子》,以提升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

一、基本定义与词义解析

蒿箭的字面意思指以蒿草为材料制作的箭矢。蒿草质地轻软,常用于古代练习箭术或仪式中,因其易得且成本低廉,故在引申义中常代表微不足道的事物。例如:

此解释源自《汉语大词典》,该词典将“蒿箭”归类为复合词,强调其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比喻的演变过程(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词源与历史演变

“蒿箭”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尤以道家经典为著。词源可追溯至:

三、用法示例与语境

在汉语中,蒿箭的用法多见于文言文或成语式表达,强调对比和夸张:

权威来源如《汉语大词典》指出,蒿箭的用法体现了汉语的隐喻特色,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贬义或中性色彩(来源:《汉语大词典》)。

四、相关背景与知识补充

蒿箭的文化内涵根植于中国古代的箭术文化和植物应用:

蒿箭是一个富含文化深度的词汇,其解释需综合词典定义、文献溯源及语境分析。以上内容严格基于权威来源,确保信息准确可靠。

网络扩展解释

“蒿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解释
“蒿”指蓬蒿类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陈蒿),质地轻软脆弱;“箭”为古代兵器或射具,通常以竹、木等硬质材料制成。组合后字面意为“用蓬蒿制作的箭”,因蓬蒿缺乏韧性,无法作为实用武器,故引申出特殊比喻义。

2. 比喻义与典故
该词多用于比喻无用或不足珍惜的事物。例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司马懿曾以“蒿箭射蒿中”形容对孟达的策略,暗示其威胁性低且易被消解。另《北史》中“失之同於蒿箭”亦表达对淮南之地的轻视态度。

3. 用法特征
常见于古代文献,多含贬义或轻蔑色彩,强调对象缺乏实际价值或重要性,如“委以方任”时被比作蒿箭,暗指不值得委以重任。

总结
“蒿箭”通过脆弱材质与武器功能的矛盾,形成“徒有其表而无实质”的隐喻,属汉语中典型的意象化表达,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鼇图百夫雄百鍊铅百战百胜堡壁熚炥不甩厝火燎原搭夥道生草大势所趋冻饿防抑番用風法广大冠鸡果意骸筋寒川黄茅瘴囏苦槛羊交臂相失稽定届候姬刘济如旧洿桔柣陖险空喊匡励陵德遛腿逻哨暮纪辇道平心持正皮屑敲搒清思酋腊湫室柔荑三金沙坻烧槽韶秀沈退神委石钟山水底捞针司仪素和肃厉锁口通关藤五车惜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