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刚强取胜。《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北史·常爽传》:“ 崔浩 、 高允 ,并称 爽 之严教,奬励有方。 允 曰:‘ 文翁 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闻钞上》:“ 仁宗 故仁柔主,此其刚克处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强弗友的人要压制着他,不准他抬头,这就是所谓刚克。”
“刚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刚克”指以刚强的方式克服或取胜,强调用坚定、强硬的态度应对挑战。该词源自《尚书·洪范》中的“三德”理论:“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即主张在特定情境下需以刚强手段达成目标。
词源与经典释义
最早见于《尚书》,孔颖达疏注为“刚强而能立事”,指通过刚毅性格或强力手段解决问题()。例如《北史》记载常爽“刚克立教”,体现其严格的教育方式()。
现代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形容勇敢、坚韧的品质,尤其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表现出的坚定态度()。例如郭沫若提到“强弗友的人需以刚克压制”()。
字义分解
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处事风格,如:
与“柔克”相对,后者主张以柔和方式化解矛盾,两者共同构成传统治理与处世哲学的平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尚书》《北史》等典籍,或查阅词典中的详细释义。
《刚克》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形容人或物体坚强、刚硬、不易弯曲的特征。
《刚克》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刀”和“力”。它总共有8个笔画。
《刚克》是现代汉语词汇,最早记载见于《说文解字》。
繁体字中的《刚克》保持和简体字一样的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刚克》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写法一直延续至今。
1. 他身体骨骼坚硬,刚克异常。
2. 这把刀刃锋利,刚克无比。
刚毅、刚直、心刚、刚性、坚刚
坚硬、刚硬、刚强、坚强
柔软、脆弱、软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