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取,虚索。《新唐书·徐申传》:“外蕃岁以珠、瑇瑁、香、文犀浮海至, 申 於常贡外,未尝賸索,商贾饶盈。”
“剩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古典含义(权威解释)
根据《新唐书·徐申传》记载,“剩索”意为多取、虚索,指在常规索取之外额外征收或虚报需求。例如,原文提到徐申在管理外蕃贡品时“未尝剩索”,即不额外索取,保障了商贾利益。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剩下的线索或线索不多”,形容信息残缺、难以推理的情况。此用法可能源于对“剩”(剩余)和“索”(线索)的直译组合,但缺乏明确文献依据。
使用场景与辨析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古籍注疏。
《剩索》是一个成语,意指事情已经完成或解决,只剩下小的一部分细节、线索等待进一步处理。
《剩索》的部首是“刀”和“糸”,部首“刀”表示与刀剑有关,部首“糸”表示与线、绳有关。该字共有9笔。
《剩索》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黄香传》中,形容黄香调查案件时,剩下的线索极其微弱,几乎不足以推断出事实真相。
繁体字为「剩索」,与简体字形相同。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剩」字在古时的写法为「乗」或「乘」,「索」字在古时的写法为「敫」。
1. 他成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只剩下一些细节上的剩索需要处理。
2. 调查人员在案件中发现了一些剩索,他们需要进一步追踪调查。
剩余、索取、索贿、索赔、索性。
遗留、残余、余剩。
完整、全面、详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