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lariasis]∶丝虫病
(2) [erysipelas on the leg]∶丹毒
(1).《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孔颖达 疏:“於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五月的黄昏,火星在中天,七月的黄昏,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 晋 潘岳 《秋兴赋》:“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餘景。” 唐 刘言史 《立秋》诗:“兹晨戒流火,商飈早已惊。” 清 周亮工 《同张林宗先生秋郊坐月》诗:“流火初惊序,閒园报早秋。”
(2).相传 周武王 伐 纣 ,渡 孟津 ,有白鱼入王舟,有火覆盖 武王 帷幕,变为赤乌飞去。见《史记·周本纪》。后用“流火”指为王朝勃兴之典。《南齐书·祥瑞志》:“夫流火赤雀,实纪 周 祚,雕云素灵,发祥 汉 氏, 光武 中兴,皇符为盛, 魏 膺 当涂 之讖, 晋 有石瑞之文,史笔所详,亦唯旧矣。” 唐 柳宗元 《为王京兆皇帝即位礼毕贺表》:“ 周王 谢流火之符,《鲁史》愧书云之典,食毛含齿,欢抃无穷。”《宋史·礼志十一》:“昔者流火开祥, 周发 荐 文王 之号;黄星应运, 曹丕 扬 魏祖 之功。”
(3).丹毒的俗称。《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风胜行痹痛”注:“其风邪胜者,其痛流走,故曰行痹……近世曰痛风,曰流火,曰歷节风,皆行痹之俗名也。” 阿英 《敌后日记·一九四二年八月五日》:“晨 厚康 来告, 毅儿 ‘流火’又发。”
"流火"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其含义需结合原始出处及语言演变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心宿二(天蝎座α星)向西偏移的天文现象。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此处的"火"特指心宿二(大火星),属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夏末黄昏时,该星从正南方渐向西沉,预示暑热消退、秋季将至。此义项体现古人通过星象判断时令的方式。
来源:中华书局《诗经注析》(程俊英注)
由星象引申为天气转凉的代称。
《毛诗正义》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 因心宿二西沉对应夏秋之交,"流火"成为暑热减退、秋凉开始的标志性意象,后世诗文多沿用此象征意义。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毛诗正义》
受字面联想影响,当代常误用于形容高温炎热(如"盛夏流火"),此用法虽普遍但不符合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同时补充说明:"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认为‘火’指太阳)"。该词成为语言流变的典型案例。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来源: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按:"流火"的权威解释需回归《诗经》文本及历代注疏,其核心始终围绕星象与物候的关联。现代误用虽被部分词典收录为补充义项,但学术及规范文本仍推荐使用原始含义。
“流火”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来源和用法综合理解:
源自《诗经》
出自《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指“大火星”(心宿二),属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夏历七月黄昏时,大火星逐渐西沉,标志着暑热减退、秋季将至。
引申为时间标志
古代以“流火”代指农历七月,表示季节转换,如“七月流火”原意为天气转凉,而非现代误用的“炎热”。
中医病症
中医称“流火”为下肢丹毒,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小腿红肿、疼痛、皮温升高,可能伴随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
现代治疗
需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或头孢类),并注意清淡饮食。
方言与旧称
部分地区将“流火”与丝虫病相关联,但此用法已较少见。
现代误用
因字面联想,“七月流火”常被误解为盛夏酷热,实际原意相反,需注意区分。
“流火”需结合语境理解:
备辜毕婚嫁冰冸采茶瘥昏剗平承化尺短寸长赤县神州错镂电铗雕鸡耳朵软恶说蕃炽锋捍改救宫辟归降罕遘贺词花拳跻升酒罇涓人局操峻拒具足雷殷两旁撩蜂吃螫临察陵犯历载龙钟耐用品内容提要凝念朴消平畅彊地戗柱黔驴之计七个头八个胆秋颖日历日余三川散淡扫径伤怜侍侧耍寡嘴掏包桃枝竹枉费心力文人相轻窝火憋气诬凿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