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毕娶。办完子女婚事。谓了却俗务,心无牵挂。 唐 元结 《招陶别驾家阳华作》诗:“无或毕婚嫁,竟为俗务牵。”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閒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参见“ 毕娶 ”。
“毕婚嫁”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由“毕”(完成)、“婚”(男子娶妻)、“嫁”(女子出嫁)三字组成,字面指完成婚姻嫁娶的仪式。多用于描述父母为子女操办完婚事后,卸下家庭责任、了却俗务牵挂的状态。
该词隐含着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子女婚嫁被视为父母人生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这一任务象征着重归个人生活自由。这与现代“毕婚族”(毕业后即结婚群体)概念有本质区别,后者属于新造词汇。
《毕婚嫁》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结婚之事已经完成,指婚礼已经结束,新郎新娘已经完成了结婚仪式。
《毕婚嫁》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毌”、“女”和“女”,它们的笔画数分别是毌(4画)、女(3画)和女(3画)。
《毕婚嫁》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它源自于古代的婚嫁习俗。结婚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日子,因此在古代社会,结婚仪式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表示结婚完成的成语就是《毕婚嫁》。
《毕婚嫁》的繁体写法是《畢婚嫁》。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毕婚嫁》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毌”的古汉字写作“釩”,“婚”的古汉字写作“維”,“嫁”的古汉字写作“賈”。
他们精心筹备了很久的婚礼终于在上个星期《毕婚嫁》了。
毕业、结婚、嫁娶、婚礼等。
成婚、完婚。
未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