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字 林宗 , 太原 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於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南朝 梁 陆倕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李 郭 或同舟, 潘 夏 时方驾。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清夜。” 宋 吕渭老 《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 山阴 回棹,相去都无百里, 李 郭 可同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候车骑者駢肩累迹,几如 荀 陈 会坐, 李 郭 同舟。 东汉 风流,再见今日也。”
“李郭同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该成语比喻知己相处时不分贵贱、亲密无间的关系,强调彼此间深厚的情谊与平等相待的态度。部分现代解释(如)延伸为“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合作”,但传统文献中更侧重知交情谊的描写。
“李郭同舟”不仅刻画了古代士人间的知遇之情,也隐含对平等交往的推崇。其典故生动,常用于赞誉超越身份隔阂的深厚友谊。如需进一步了解原始文献,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篇章。
《李郭同舟》是一个成语,意为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在困境中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困难。
《李郭同舟》的拆分部首为木、郭、舟,它们的笔画分别为4、21、6。
《李郭同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故事《陈寿传奇》。故事中,李靖和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将领,曾被敌军围困在外城,最后他们不分彼此,共同抵抗敌人,最终成功脱困。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不同立场、背景的人在困境中团结一致。
《李郭同舟》的繁体字是「李郭同舟」。
在古时候,「李郭同舟」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如「李郭同舟」、「李郭 竝 舟」等。
1. 在这次危机中,李先生和郭小姐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困难。他们真正做到了《李郭同舟》。
2. 只有通过《李郭同舟》的精神,我们才能共同克服这场挑战。
组词:李氏、郭姓、同舟共济。
近义词:共舟。指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在困境中协作共事。
反义词:敌舟。指敌对、对立的立场,无法互相合作。
爱莲说白圭半更子板心八煞倍时扁鹊变证宾校雠较蠢蝡鏓衡打灯笼短小遁情肚皮里蛔虫泛滥成灾肺腑之言蜚览凤庭宫县鞲绳管主鬼扯腿含垢纳汙汉篆户税讦诉籍稾九旗九位决水踞嫚看样画葫芦老人星潦潦凌雪瞀容明目达聪农贸市场陪告铅红钳制乔竦穷天极地岐阳入木三分如详缴傻冒儿身丁米鼪鼠声香世外人酸菜素蕤挑牙亭馆体躯闲晓戏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