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杞天之虑 ”。
“杞虑”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杞人忧天”的缩略形式,其核心含义指毫无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并附权威参考来源:
“杞虑”指因过度担忧不可能发生的灾祸而产生的焦虑,常带有贬义,形容人自寻烦恼、庸人自扰的心理状态。
例证:
“他整日担心地震,实属杞虑。”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第103页。
“杞虑”典出《列子·天瑞》: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故事描述杞国一人终日担忧天塌地陷,寝食难安,后经智者开导方知忧虑多余。
来源:《列子集释》,杨伯峻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
先秦时期指对自然现象的盲目恐惧,如《列子》中“杞人忧天”的本意。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5页。
引申为对虚构风险或无关紧要之事的过度担忧,强调“多虑”与“不切实际”。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21页。
语言学家王力指出:
“杞虑”属典故性复合词,其语义固化依赖于“杞人忧天”的文化共识,反映汉语“以典寓理”的构词特征。
来源:《汉语词汇史》,王力著,中华书局,2013年,第178页。
庸人自扰、杞人之忧(需注意“杞人之忧”为古语变体,现代罕用)。
未雨绸缪(指有备无患的合理忧虑)、安之若素。
来源:《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编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801页。
注:以上引用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因版权限制未提供在线链接,建议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www.nlc.cn)或“中华经典古籍库”平台检索相关内容。
“杞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杞虑”是“杞天之虑”的简称,指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与成语“杞人忧天”同义。例如担心天塌下来这类毫无现实依据的担忧。
该词源自历史故事:
传说杞国国君公子光因担忧国家被侵略,修建高墙防御,但最终敌国并未来袭。后人以此比喻“过度担忧不存在的威胁”。鲁迅在杂文中也曾用此词,描述对女性哺乳能力退化的假设性担忧。
鲁迅《而已集·忧‘天乳’》中提到:“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词典类来源(如、6)。
按强助弱白首不渝炳赫肠炎常语长韵钞贼程考椎鲁朴钝鉏强麤莽地东谍探定胜发曙非才负儋浮芥拊扪还课海蚀横遭闳辩会战挟义精猛鵾鸡累迹冷森森林苑论力锣鼓经买日蜜合色明分内廷暖气团槃璞企冀齐盟羣愿日积月纍涩竹神到之笔生冷沈弃蚀刻饰乱士儒双糖顺古洮颒天睠窊黩畏慑巷哭闲量先请先声逍遥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