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肋骨。《仪礼·特牲馈食礼》“长胁二骨短胁” 清 胡培翚 正义:“﹝牲﹞脊两旁之肋,谓之胁,又谓之胉,又谓之榦。胁骨三:中骨谓之正胁,又谓之长胁;前骨谓之代胁,后骨谓之短胁。”按,《说文·肉部》:“肋,胁骨也。”
“胁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现代用法和古代文献进行区分:
现代比喻义
指代人的胆量和勇气,常用于形容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品质。该用法源自人体肩膀两侧的骨头(即锁骨与肩胛骨区域),因其支撑身体的功能被引申为精神力量的象征。
古代解剖学含义
在古籍中多指肋骨,如《仪礼》等文献记载:
词源解析
“胁”字本义指腋下至肋骨末端的身体部位(《汉典》),后衍生出“胁迫”等引申义,但“胁骨”一词更侧重其原始解剖含义。
注意:现代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该词,若需表达“肋骨”建议直接用现代医学术语,避免歧义。
《胁骨》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锁骨。胁指身体左右两侧的部位,骨指人体骨骼构成的部分。因此,《胁骨》指的就是人体两侧位于颈部与肩部之间的一对骨骼。
《胁骨》的部首是骨,表示与骨骼相关。共有13个笔画。
《胁骨》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胁”在《说文解字》中已有记载,而“骨”则是常见的表示骨骼的字。两者组合而成的《胁骨》则代表特定的身体部位。
《胁骨》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相同,都是“胁骨”。
古时候,《胁骨》的写法略有不同。具体而言,古代常将“胁”写作“脅”,“骨”写作“骨”,所以古时候的写法为“脅骨”。
1. 他受了一击,感觉到疼痛传来,胁骨可能有些受伤。
2. 她把手放在胁骨上,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跳。
组词示例:胁迫(指对他人施加威胁)、骨折(指骨头的断裂)。
近义词示例:锁骨、胸锁骨。
反义词示例: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