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袒衣免冠。古代丧礼: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宽一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礼记·大传》:“五世袒免,杀同姓也。” 陆德明 释文:“免,音问。” 孔颖达 疏:“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 景公 ﹞迺使男子袒免,女子髮笄者以百数,为开凶门,以迎 盆成适 。”《旧唐书·孝友传·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请加至袒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缨,女去首饰,再繫条孝带儿,戴个孝髻儿一般。”
“袒免”是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一种礼仪形式,主要用于五服以外的远亲或特殊关系者。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袒免是古代丧礼中最轻的服制,适用于与逝者关系较远的亲属(如五服之外的远亲)或特殊场合(如朋友客死他乡)。其核心仪式包括:
仪式意义
通过简化服饰表达哀思,既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又区分亲疏关系。《礼记·大传》提到“五世袒免,杀同姓也”,表明对同姓远亲的哀悼需降低服制等级。
使用场景
与其他丧服的区别
五服以内亲属需穿正式丧服(如斩衰、齐衰等),而袒免无固定丧服,仅通过肢体和发饰表达哀悼,属于“无服之丧”。
注意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袒免”解释为“公正宽恕”,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需结合古代文献理解其本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仪礼》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袒免是一个汉字词语,是由“衣”和“免”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衣”是指衣物,表示人身上的覆盖物;而“免”则是指免除,表示摆脱、解除的意思。因此,袒免的意思是解除衣物,即脱去衣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
袒(衣字旁,8画):表示衣物。
免(免字旁,8画):表示免除。
来源:
“袒免”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在这篇文章中,袒免的意思是指解除武装,脱掉护具,与平民无异。后来,袒免的含义逐渐扩展,还可以用于引申其他方面的意义。
繁体:
袒免(繁体字:袒免)。
古时候汉字写法:
袒免的古汉字写法为「袒勉」,表示脱掉衣物,解除束缚的意思。而在现代汉字中,「勉」字已经不再使用,被「免」字所代替。
例句:
1.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躺在草地上,袒免身体享受清凉的微风。
2. 孩子在玩水时,总是会兴奋地脱下鞋袜,袒免双脚跑进海边。
组词:
1. 袒胸:解开衣物的上半部,露出胸部。
2. 免罪:免除罪责,不受惩罚。
近义词:
1. 解脱:摆脱束缚、压力。
2. 脱去:取下、摘下衣物或物体。
反义词:
穿戴:穿上、戴上衣物或物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