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缟的意思、鲜缟的详细解释
鲜缟的解释
新鲜之色。 唐 元稹 《和乐天赠吴丹》:“独有冰雪容,纤华夺鲜縞。”
词语分解
- 鲜的解释 鲜 (鮮) ā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鲜果。鲜花。鲜嫩。新鲜。 滋味美好:鲜美。鲜甜。这汤真鲜。 有光彩的:鲜明。鲜亮。鲜艳。 味美的食物:尝鲜。时鲜。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鲜。鱼鲜。 〔鲜卑〕中
- 缟的解释 缟 (縞) ǎ 未经染色的绢。 白色:“连观霜缟,周除冰净”。缟素。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鲜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分别理解,并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
-
字义分解:
- 鲜 (xiān): 本义指生鱼,引申为新鲜、活鱼、新杀的鸟兽肉。在色彩意义上,常指鲜明、鲜艳、有光彩的颜色,如《说文解字》:“鲜,鱼名。出貉国。”段玉裁注:“按此乃鱼名。经传多假为尟少字,又假为鱻新字。” 在形容颜色时,常指亮丽、不晦暗。如《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这里的“鲜”指鲜明、美好。
- 缟 (gǎo): 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精细白色生绢。《说文解字》:“缟,鲜色也。” 段玉裁注:“缟,本谓缯之白而细者也。” 引申为白色、素色。如《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毛传:“缟衣,白色男服也。”
-
“鲜缟”的合成义:
将“鲜”的“鲜明、亮丽”与“缟”的“白色”结合起来,“鲜缟”一词主要表示:
- 鲜明的白色: 指一种洁净、明亮、有光彩的白色。它不是黯淡无光的白,而是纯净、耀眼的白。
- 洁白的丝织品: 有时也直接指代具有这种鲜明白色特征的丝织品(缟)。
-
文献例证与用法:
“鲜缟”一词在古代典籍中虽不极其常见,但在描述色彩或服饰时有所运用:
- 形容色彩: 常用于形容事物(如衣物、玉石、皮肤等)呈现出一种纯净、亮丽的白色。例如,在描述祭祀礼服或贵族的服饰时,可能会用到“鲜缛”(色彩鲜明华丽)或类似包含“鲜”字的词来形容其洁白耀眼。虽然没有直接找到“鲜缟”的经典例句,但根据字义组合和古汉语表达习惯,其含义是明确的。如《礼记·玉藻》中描述君子“羔裘豹饰,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虽未直接用“鲜缟”,但对不同场合服饰颜色搭配的讲究,体现了古人对色彩(包括白色)纯净度的重视。
- 指代物品: 可直接指代那种洁白有光泽的缟(生绢)。例如,《汉书·地理志下》记载齐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颜师古注:“冰谓布帛之细,其色鲜絜如冰者也。” 这里的“鲜絜”(同“鲜洁”)描述的白色布帛质感,与“鲜缟”所传达的鲜明洁白的意象相通。
“鲜缟”意指鲜明亮丽的白色,强调白色的纯净、耀眼、有光彩。它既可以形容具有这种特质的事物颜色,也可以指代呈现这种颜色的洁白丝织品(缟)。这个词汇体现了古汉语中对色彩细腻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对“鲜”和“缟”字的本义提供了最基础的训释。
- 《诗经》:其中对“鲜”和“缟”的运用(如《邶风·新台》、《郑风·出其东门》)是理解这两个字在先秦语境中含义的重要依据。
- 《礼记》:反映了周代礼制中对服饰色彩的规范和审美,有助于理解“鲜缟”这类描述色彩词汇的文化背景。
- 《汉书》及颜师古注:提供了汉代对织物颜色质感描述的实例,其“鲜絜”等词义与“鲜缟”高度相关。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中“鲜”和“缟”的解释进行了更深入的阐发,是理解其引申义的重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鲜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
词语结构
- 鲜:通常指鲜艳、鲜明,或表示新鲜、稀有之意。
- 缟:原指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织品,引申为白色或素色。
组合后,“鲜缟”字面可理解为“鲜明与素白的对比”,但在具体语境中需结合引文分析。
-
引文解析
唐代元稹《和乐天赠吴丹》中写道:“独有冰雪容,纤华夺鲜缟。”
- 此处以“冰雪容”比喻高洁清冷的气质,而“鲜缟”则可能指代其他艳丽或鲜亮的色彩,通过对比突出吴丹的卓然不群。
-
综合释义
根据上下文,“鲜缟”被解释为“新鲜之色”,可能指代与素净(如冰雪)形成反差的鲜明色彩,或象征世俗的繁华。该词在诗中具有文学化的比喻意义,强调对比与超脱。
-
现代应用
该词罕见于现代汉语,多用于古典文学研究或诗词赏析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意象。
由于搜索结果仅提供单一来源且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全唐诗》注解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以验证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牒摆动充羁出材醇雅楚铁搭链,搭链儿丹黄豆芽蠹政飞粮挽秣封护风清月白服劲服猛阁正宫眷鸿运黄金丸花拳綉腿键阍见说假钺洁悄桀黠噤渗麂眼闿彻恺豫客家话空柯枯黄溃破老虔婆楞梨理命菱华緑蔕尨茸摩厉以须强笑巧法祇林乞留恶滥清行青睁侵凌取士趣造姌姌三身殿山嘴四堵墙素来饕餮魏红乌迁鲜滑詨詨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