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逃兔遁的意思、蟾逃兔遁的详细解释
蟾逃兔遁的解释
谓月蚀。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蟾逃兔遁漠无踪,璧陨珠沉一何疾。”
词语分解
- 蟾的解释 蟾 á 〔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
- 遁的解释 遁 ù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隐,消失:遁迹。遁隐。 逃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蟾逃兔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chán táo tù dùn,其含义与月蚀现象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文化出处
- 出自明代刘基(字伯温)的诗作《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
“蟾逃兔遁漠无踪,璧陨珠沉一何疾。”
诗句以神话意象描绘月蚀的突然与壮丽,比喻珍贵事物(如璧玉、明珠)的陨落。
3.文化背景
- 中国传统文化中,蟾蜍和玉兔是月亮的象征(如“蟾宫”“玉兔捣药”),因此两者“逃遁”直接关联月蚀现象。
- 古人认为月蚀是“天狗食月”或“阴阳失衡”,此成语以神话视角解释自然现象,体现了诗意的天文观。
4.用法与特点
- 文学性:多用于诗文创作,增强画面感和神话色彩。
- 现代应用:因涉及古代天文观念,现代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研究。
“蟾逃兔遁”通过神话意象生动描绘月蚀,兼具文学美感与文化深意。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用法或相关典故,可参考刘基原诗及古代天文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蟾逃兔遁》一词的意思是形容动作迅速或迅疾逃走的情景。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蟾(虫部)逃(辶部)兔(兔部)遁(辶部)。它的总笔画数是16画。这个词的来源并不确切,可能是由于蟾蜍和兔子都以快速逃跑而闻名,因此将它们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这个词。
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蟾逃兔遁」。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现代汉字的标准写法是「蟾逃兔遁」。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见到危险立刻蟾逃兔遁,让人大吃一惊。
和「蟾逃兔遁」相关的组词有:蟾蜍、逃走、兔子。近义词可以是「飞驰疾驰」,反义词可以是「缓慢停留」。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