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恶的意思、畏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恶的解释

(1).畏惧。《战国策·魏策二》:“ 魏王 之爱习 魏信 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 秦 也,明矣。” 鲍彪 注:“恶,犹惮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説直説变,无所畏恶。”

(2).忌恨;憎恶。《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知 汉王 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録其兄弟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前进严飭之策,士兵已畏恶之,至此益相憾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恶"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需结合两个单字的本义及古籍用例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文献,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既畏惧又厌恶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表现。强调对某人或某事同时怀有害怕与憎恶的复杂情感,常因对象具有威胁性、可怖性或令人极度反感而引起。

二、字源解析与古籍例证

  1. "畏":《说文解字》释为"恶也",本义指恐惧、害怕。如《论语·子罕》:"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论语》通行本)
  2. "恶":本义指憎恨、讨厌。《广韵》注:"憎恶也"。如《孟子·公孙丑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来源:《广韵》;《孟子》通行本)
  3. 复合义:二字连用强化情感矛盾性。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后世注家以"畏恶"形容桓侯对良医劝诫的回避与抵触心理(既惧其言中病情,又厌其直言)。(来源:《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及历代注疏)

三、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现多见于文言色彩浓厚的文本或学术论述中,用以描述: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畏恶"词条释义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单字释义及复合词例证
  3. 《说文解字》《广韵》等字书古籍文献
  4. 《史记》经典案例及历代注疏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畏恶”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1. 畏惧
    指因害怕而产生的躲避或忌惮心理。

    • 例证:
      《战国策·魏策二》提到“畏恶严尊秦”,指魏王对秦国的畏惧;
      三国刘劭《人物志》中“无所畏恶”形容人直言不讳、毫无忌惮的心理状态。
  2. 忌恨;憎恶
    表示因不满或敌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 例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因刘邦“畏恶其能”而称病避嫌;
      《汉书》中李夫人担心汉武帝因她容貌毁坏而“畏恶吐弃”自己。

二、扩展应用

在中医语境中,“畏”与“恶”可表示症状轻重的差异。例如“畏风”指轻微怕风,“恶风”则程度更重。

三、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后逐渐分化出“畏惧”与“憎恶”两种含义。需注意,古汉语中“恶”常通“惮”(畏惧),需结合上下文辨析具体指向。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出处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原典,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来源、3)。

别人正在浏览...

宝壍甏子碧环避形赤贫稠直传看春和景明淳维蹙遏催妆诗存车处登敍笃烈讹语影带发富方毂風菜灌庙固化国士喤喤黄中李化土牋刺尖儿绞具街面节然井口看风使帆诳诞镣铐离离光光龙镳乱纷纷麦糕漫胡鸣金凝目贫窘辟请敲点跷生生全具思怀俗中人帑项天绪踢秃通见退课王母娘娘威风祥麟掀扬宵魄效死疆场斜红写鞚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