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妄语的意思、妄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妄语的解释

[tell lies;wild talk;rant] 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

详细解释

(1).谎言,虚妄不实的话。《梁书·良吏传·何远》:“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縑。’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

(2).撒谎;胡说。《后汉书·王霸传》:“ 光武 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百喻经·偷犛牛喻》:“知尔妄语,都不可信。”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温公 谓诚自不妄语始。真格言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祝翁》:“咸以其新苏妄语,殊未深信。”

(3).佛教五戒之一,又十恶之一。《智度论》十四:“妄语者,不浄心,欲誑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水浒传》第四回:“我与你摩顶受记,教你‘一不可杀生,二不可偷盗,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贪酒,五不可妄语’。此五戒乃僧家常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妄语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层核心含义:

  1. 佛教术语

    指虚妄不实的言语,特指违背事实的谎言。在佛教戒律中,“妄语戒”为根本戒之一,要求修行者远离欺骗性言论。《佛学大辞典》明确定义其为“心口相违,言不称实”,强调言语与真实性的关联。

  2. 现代汉语引申义

    • 虚假言论:指无根据的虚构言辞,如“散布妄语”形容传播谣言。
    • 狂妄言论:含傲慢自大之意,如“口出妄语”指发表不自量力的言论。《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归纳为“荒诞的话;说大话”。
  3. 古籍用例佐证

    唐代文献《坛经》已有“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强调离妄归真),其中“妄”即含虚妄之义,与“妄语”内核相通。


引用来源说明

  1. 《佛学大辞典》电子版(丁福保编)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3. 《六祖坛经·顿渐品》古籍影印本,中华书局

    注:为保障信息可溯源性,以上文献均提供实体书及权威出版社信息,未采用易失效的网页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妄语”是一个多维度词语,其含义可从语言学、佛学及文化背景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词义 “妄语”指虚妄不实的话或撒谎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

  1. 主观欺骗性:带有故意欺瞒的意图(如《后汉书·王霸传》中记载的案例)。
  2. 客观虚假性:内容与事实不符,如《北人与南人》中提到的“相书”相关描述。

二、佛学定义 在佛教中,妄语被列为五戒之一、十恶之一,具体表现为:

  1. 八种形式:包括“不知言知”“见言不见”等认知与表述的颠倒。
  2. 双重动机:既可能为个人利益(如获取财物),也可能为他人利益而掩盖真相。
  3. 业报后果:据《正法念处经》记载,妄语会导致口臭、失去信任、远离智慧等十种恶果。

三、文化延伸

  1. 近义词:妄言、虚诳语(常见于古籍)。
  2. 反义概念:实语、真谛(佛教强调“实为第一善”)。
  3. 社会影响:长期妄语易陷入恶性循环,需用更多谎言掩盖前谎,最终损害人际关系与道德根基。

该词既是日常语言中的贬义表达,也是宗教伦理的重要戒律,其核心始终围绕“虚假性”与“欺骗性”展开。若需了解具体佛经原文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大智度论》《正法念处经》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怡半高跟拖鞋,半高跟凉鞋报数彪耀鞞蓝风鷩雉步屣出放圌廪麤觕打落道马大器登山风宣刚酷干局管鲍归师归止国稼汗溶溶龢随化诲歡声互辞江沚绞刑架截瘫紧闭金蕉叶赳赳桓桓局骥竷竷陵京陵慢龙銮罗括门下坊默稿脑炎内润派演冯河暴虎忍受山川米聚勝蹟神逸师道尊严诗礼率直松和叹嘉投向无藏五侯七贵显比相通显能歇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