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马同行。 唐 张说 《赠崔公》诗:“一朝驱駟马,连轡入龙楼。”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诗序:“以二马从予,予与 杜架阁 连轡而发。”
“连辔”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古代文学语境中,具体解释如下: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古籍用例,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代文献数据库。
《连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辆马车两匹马的辔头连在一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携手合作或者并肩努力。
《连辔》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字“连”是由“辶”和“车”组成,拼音为“lián”,总共有10个笔画;第二个字“辔”是由“辛”和“车”组成,拼音为“gěi”,总共有11个笔画。
《连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文公二十六年》:“吴人既自杀东越,无以遗诸侯,遂杀晏子。于是文公悔之。使鲍叔牵犊以入,曰:‘纳此以从公。’公曰:‘不可。吾犹杀而不纳诸侯,且又纳君。’对曰:‘夫车马具于筐篚,连辔以从,不中道不能行也。’”意思是鲍叔提到连辔指的是当时马车上的马匹都是用一条辔绳连接在一起的,如果不按照中道行驶,马车无法正常运行。后来成为形容两人紧密合作或者共同努力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连辔的写法是「連轡」。
在古代,连辔的写法略有不同。连字一般写作「連」或者「聯」,辔字一般写作「轡」或者「尾轡」。
1. 他们两个工作默契,像连辔一样,完成了这个项目。
2. 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连辔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
连和辔都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新词,例如连续(持续不断地)、连锁(一环扣一环)等。
类似含义的成语有:同心协力、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等。
相反意义的成语有:各自为战、孤军奋战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