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策”。即谥册。《晋书·礼志上》:“及 文帝 崩,又使太尉告諡策於南郊。”参见“ 謚册 ”。
谥策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文书形式,指帝王或贵族死后,由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拟定谥号并撰写的正式策文。这一概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释义与结构
"谥"指对逝者一生功过的评定称号,源自《周礼·春官》记载的谥法制度;"策"原指编连成册的竹简,后引申为官方文书。两字结合后,"谥策"特指记载谥号的官方册封文书,常见于《后汉书·礼仪志》等典籍对皇家丧葬仪轨的记载。
二、历史演变
汉代郑玄在《三礼注》中强调"谥者,行之迹也;策者,书之册也",说明谥策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对逝者的盖棺定论,也是国家礼制的物质载体。唐代杜佑《通典·凶礼》详细记录了谥策的制作规格,要求用青藤纸墨书,加盖玉玺后随葬。
三、使用实例
《宋史·礼志》记载宋真宗谥策全文,包含"膺图抚运,应天广孝"等四字谥文,体现了对帝王文治武功的全面评价。明代《永乐大典》残卷收录的宗室谥策,则显示该制度已扩展至藩王群体。
四、相关概念
与"谥号"(评定结果)、"哀册"(悼念诗文)共同构成古代谥法体系。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特别指出:"谥策乃礼官据实而书,非虚美之辞",强调其历史真实性。
“谥策”是一个历史术语,其核心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基本定义
“谥策”即“谥册”,指古代记载帝王、贵族或大臣谥号的官方文书。谥号是对逝者生平功过的总结性称号(如“文”“武”“忠”等),而“策”在此处指简册或文书。
历史用例
据《晋书·礼志上》记载,在帝王丧礼中,会通过特定仪式(如“告谥策于南郊”)公布谥号,此处的“谥策”即指记载谥号的册文。
延伸解释争议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策”引申为“策略”,认为“谥策”包含拟定谥号时的方法考量。但此说法缺乏直接文献佐证,更可能是对字面的拆分解读。
在历史文献中,“谥策”主要指记载谥号的册文,属于礼仪制度的一部分;现代语境中偶见将其引申为策略,但需注意区分实际用法与字面联想。
白士谤端布字抽割出女春妍待须掸尘躭迷地窟迪斯科栋星断制梵呗肥洁葛天氏弓把怪气关津观乐冠冒龟莲韩山石蒿莱洪宁花卿解榜近郛京域技术作物军乐队开梧枯雪擂木铃旛流靡鲁顿曼婉面料命篇摩崖七发漆作入托三陆煞果生产神肖室闾水方宋玉东墙唆诱台盏退却龌龊雾鬙乌玉玦鲜煇县宇胁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