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有“空宗”“有宗”二宗。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后来泛指闲谈;空谈。 宋 张扩 《大年复用前韵赋诗见赠亦次韵答之》:“世间痴儿浪摇吻,谈空説有天一隅。”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一节:“谈空说有,与实际应用益相远。”
“谈空说有”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内涵解析
一、本义与核心含义
“谈空说有”指同时谈论“空”与“有”两个对立概念,常形容言论玄虚抽象,脱离实际。其核心在于:
该词强调对哲学根本问题的思辨,如宋代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谈空说有夜不眠”,即形容高谈佛理至忘我的状态。
二、佛教哲学渊源
词义根植于佛教义理的分歧与融合:
二者辩论构成汉传佛教思想史主线,“谈空说有”即是对此学术争鸣的概括。
三、引申义与用法
权威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3年,"谈空说有"词条。
苏轼《东坡全集》,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十四。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页112-135。
李汝珍《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三十九回。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谈空说有"释义。
(注:文献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实体书籍可通过ISBN或出版社官网查询;佛经典籍可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CBETA)
“谈空说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析如下:
该成语最早出自宋代苏轼的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中写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其原意与佛教思想相关,佛教分“空宗”和“有宗”两派,前者强调万物皆空,后者主张现象存在。苏轼用此句形容友人陈季常(号龙丘居士)彻夜探讨佛理的情景。
后来逐渐脱离宗教语境,泛指空泛的议论或漫无边际的闲谈,带有一定贬义色彩,强调内容缺乏实际意义。例如梁启超在著作中批评某些学术讨论“与实际应用益相远”,即用此成语形容空谈。
“谈空说有”从佛教术语演变为对空谈的批评,既可用于描述学术讨论的虚浮,也可指日常无意义的闲聊。其核心在于强调言论缺乏实践价值,需根据语境判断褒贬倾向。
棒法鼈封殡仪馆闭置差占吃嘴辞吐从中渔利单条电调丰劲封皮条宫妓贯斗固项河图雒书黄花笺回弯惊魂甫定旌旗禁忌证就让疾疹驹跋开察跨缝类成羸蹇两豆塞耳犂锄林莽乱点鸳鸯炉底芒果命车泥菖牵扭敲冰戛玉森拱烧砚慎终承始市担书劫锁窗台布弹簧门腾希天花田输托疾托重瓦解冰销完郛委知緼丽五裂无以加象度香荔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