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腰丝带的钩。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木兰换衣戴一军氊帽)穿起来怕不是从军一长官,行间正好瞒,紧絛钩,厮趁这细褶子繫刀环,软噥噥衬锁子甲、煖烘烘当夹被单,带回来又好脱与咬儿穿。”
“绦钩”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解释
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依存的关系,强调紧密联系。
延伸用法
部分资料提到其可表示“束缚、困境”(如),但此解释权威性相对较低,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具体指代
指古代束腰丝带的金属钩,用于固定衣物。
现代应用
低权威性资料(如)将其解释为皮带扣或服饰配件,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衍生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雌木兰》原文或成语词典(参考、2、3)。
绦钩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作名词,意为网、陷阱或悬挂物。
绦钩由两个部首组成:绳(绞丝)和钩(金属钩子)。它的总笔画数为九画。
绦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杨胡传》中,描述了古代用来捕捉野兽的绒线绳子。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陷阱、网状物以及悬挂物。
绦钩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絛鉤。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绦钩在古代有不同的写法,如「絛」、「紽」、「鎥」等。这些古代写法在形状上略有不同,但都指代了类似的含义。
1. 他在森林里设下了绦钩,希望能捕捉到一只狼。
2. 墙上挂着一根绦钩,用来悬挂衣物。
一种常用的相关词语是「绳索」,指的是由绳子制成的结实而坚固的线索。
在某些语境中,「绳索」可以作为绦钩的近义词,用来表示捕捉或悬挂物品的工具。
绦钩的反义词很难确定,因为它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不是一个描述性的形容词或动词。但是,可以将反义词看作没有绦钩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