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沆瀁的意思、沆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沆瀁的解释

(1).水广阔貌。 晋 左思 《吴都赋》:“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文选·郭璞<江赋>》:“极望数百,沆瀁皛溔。” 李善 注:“沆瀁,广大之貌。”亦指广阔的水面。 清 钱谦益 《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譬彼骄人, 天吴 罔象,鼓舞相磓,不越沆瀁。”

(2).犹荡漾。飘荡起伏。《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阮籍“咏怀”>》:“飘飘可终年,沆瀁安是非?” 李善 注:“《庄子》曰:‘飘飘蒿下,沆瀁海上,逍遥一也。’”

(3).犹荡漾。水波微动。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老人﹞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鳖跳喷。”

(4).犹荡漾。随风摆动。 宋 朱熹 《秋怀》诗之二:“寂歷候虫悲,沆瀁碧草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沆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叠韵联绵词,读作hàng yǎng,主要用于描绘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自然景象。其核心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水体形态特征

该词特指水面广阔无垠的状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水广阔无涯貌"。在具体语境中既可指代湖泊海洋的宏观景象,如王逸《九思·哀岁》中"望溪兮滃郁,熊罴兮呴嗥"句,李善注引汉应劭《汉书注》即用"沆瀁"形容溪水深广之态;亦可引申为水波荡漾的动态美,《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其包含"水波动荡"的意象。

二、文学审美意象

在文学创作中,"沆瀁"常被用作意境营造的载体。晋代文学家左思《吴都赋》中"澒溶沆瀁,莫测其深"的表述,通过该词构建出神秘深邃的水域空间,这类用法在《昭明文选》等典籍中多有体现。明代刘基《述志赋》"頫浩漾之沆瀁兮,仰穹窿之苍苍"的描写,则展现了该词在营造天地交融意境中的独特表现力。

三、哲学象征意蕴

从道家思想角度分析,该词被赋予形而上的哲学内涵。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在注解《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瀁兮"时,将"沆瀁"释为"北方夜半气",这种解释源自《庄子·逍遥游》"御六气之辩"的哲学体系,使词语超越了具象描述层面。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指出,此类用法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哲学抽象层面的延伸特性。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沆瀁”是一个多义性较强的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水流湍急、声势浩大的状态,常用于形容河流、瀑布等水势的澎湃与壮阔。例如:“江水沆瀁,奔腾不息”。

  2. 引申含义

    • 水广阔貌:形容水域辽阔无边,如“湖面沆瀁,一望无际”。
    • 水波荡漾:既可指水波轻微起伏(如“微风拂过,池水沆瀁”),也可形容随风飘荡的意象(如“轻舟沆瀁于碧波间”)。
    • 比喻气势宏大:引申为声音、气势的宏大磅礴,如“钟声沆瀁,响彻云霄”。
  3. 结构与发音
    由“沆”(形容水流湍急)和“瀁”(表示急速流动或荡漾)组合而成,发音为hāng yǎng(或方言中读作hàng yàng)。

提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古风语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查字典的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额百废俱举变法儿鼻尖缠说潮音秤锤落井崇险丹柰担险鵰睨丢人现眼堆冰放牛归马饭粝茹蔬否鬲干掉告教高唐梦宫割沆瀣浆凾刃之地含粻合口河清酒监戎荆条尽致獧浮开阶立极餽送栏干子蓝玉连言缭绕礼院履忠庙学佩饰皮包公司樵舟奇邪胊忍曲士趋衙融溢辱身败名哨哨生花吮疽舐痔私养钱松风操缩囊叹辞踏拍子殄伤万安苇桃西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