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六房的意思、三班六房的详细解释
三班六房的解释
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二:“你能直接同两县衙门里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总们,打堆顽耍。”
词语分解
- 三班的解释 . 宋 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宋 曾巩 《再议经费札子》:“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六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别立行首领
- 六房的解释 .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 赵郡 李氏 定著六房:其一曰 南祖 ,二曰 东祖 ,三曰 西祖 ,四曰 辽东 ,五曰 江夏 ,六曰 汉 中。”. 宋 门下省设六房:
专业解析
"三班六房"是中国明清时期州县衙门中吏役组织的统称,属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起源于元代,至明清时期形成固定体系,主要承担地方行政事务的执行工作,具体分为两个系统:
一、三班系统(衙役组织)
由皂班、壮班、快班组成:
- 皂班:负责公堂站班、行刑、传唤等司法事务(《明史·职官志》)
- 壮班:承担力役、护卫及仪仗工作(《清会典事例》)
- 快班:分步快和马快,专司缉捕侦查(《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
二、六房系统(文书机构)
仿中央六部设立:
- 吏房:官吏考核与任免
- 户房:户籍赋税管理
- 礼房:教育祭祀事务
- 兵房:驿传武备
- 刑房:司法案卷
- 工房:工程营造
该制度实际运作中,吏员多为世袭或长期任职,形成"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特殊现象(参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其组织架构体现了传统行政体系中"官吏分途"的特点,三班属差役群体,六房为文牍人员,共同维系地方行政运转直至清末新政时期裁撤。
(本文内容综合参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中华书局《明清州县官群体》及《清史稿·职官志》等权威史料编纂)
网络扩展解释
“三班六房”是明清时期州县衙门中吏役的合称,具体指代官府内部的办事机构和人员分工。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构成
-
三班
- 皂班:负责看守牢狱、押解犯人、站堂行刑等司法事务。
- 壮班:承担力役杂务,如护送粮草、修缮官署等。
- 快班(或称捕快):专司缉捕罪犯、维持治安。
-
六房
对应中央六部职能,由书办胥吏处理文书:
- 吏房:官吏任免考核;户房:户籍赋税;礼房:礼仪祭祀;
- 兵房:兵事防务;刑房:司法案件;工房:工程营造。
二、职能与地位
- 三班以差役为主,执行具体事务;六房以文吏为主,负责行政文书。
- 二者共同构成州县衙门的基层办事体系,但地位较低,多为编外人员。
三、出处与用例
- 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清代《儒林外史》第二回:“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明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也有提及。
- 历史背景:
这一制度反映了明清基层行政的分工模式,但因胥吏权力膨胀,也衍生出腐败问题。
四、补充说明
- 其他说法:提到“翰林院三班六房”,但此解释与主流史料不符,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衍生用法,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儒林外史》或明清地方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舌子抱朴含真悲夫不虔卜正长思赪玉盘传呼电话吹歔粗定漼然大明湖达顺涤瑕杜若逢殷敷遗鬲蔽哥们儿宫墙公徒官首鹤困鸡群换移忽剌活儿见今家属区唧啾积疏倨骄阬阱骊靬轥藉丽容罗帱迷溜没乱明干闹魔辇上侨乡樵蒸穷窭子穷途裙衩乳燕商店神经社神收掘收考私器送君千里终须别宿营太阳糕潼激驼鸡围垦五峤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