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山之志的意思、介山之志的详细解释
介山之志的解释
春秋 晋 介之推 功不言禄,隐居 介山 。后人称其志为“介山之志”。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一马之田,介山之志愈厉。”
词语分解
- 介山的解释 .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 春秋 晋 介之推 隐居此山,故名。《楚辞·九章·惜往日》:“封 介山 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清 钱谦益 《母刘氏赠恭人》:“不愧 介山 之隐,亦已足
- 志的解释 志 ì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记,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记号:标志。 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称轻重,量长短、多
网络扩展解释
“介山之志”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内涵与人物品格紧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本义:指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之推不居功、拒受禄,隐居介山的高洁志向。该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介之推曾随晋文公流亡,割股啖君,后却功成身退,拒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后称介山)。
二、引申含义
- 淡泊名利:强调不慕荣华、坚守节操的精神境界,如南朝任昉《宣德皇后令》中用“介山之志愈厉”赞颂这种品格。
- 误解辨析:部分解释提到“志向宏伟”,实为误读。其核心并非追求远大目标,而是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三、使用场景
- 多用于褒扬不居功自傲、超然物外的品格,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评价中。例如:“他功成不居,颇有介山之志。”
四、文化影响
- 介之推的故事衍生出寒食节习俗(纪念其拒仕焚身),进一步强化了“介山之志”的文化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介山之志》的意思
《介山之志》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攀登高山时,所追求的远大志向和目标。
拆分部首和笔画
《介山之志》的拆分部首为“丨”、“山”和“心”,其中“丨”代表“丨字旁”部首,而“心”则是独立部首。此外,该词所需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来源
《介山之志》一词的来源始自中国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登兰山寄张韶》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霜月未满途穷处,青山共载谢将军。”其中“青山共载谢将军”一句即可理解为“介山之志”。
繁体
《介山之志》的繁体字形为「介山之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介山之志」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但字体可能有细微差异,例如「之」字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怀着介山之志,决心要攀登人生的巅峰。
2. 这家公司秉持着介山之志,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组词
- 介绍:详细地讲述或告知有关情况。
- 山脉:指由众多山峰构成的地质地形单位。
- 志愿者:自愿为公共福利事业或某项活动付出劳动、提供帮助的人。
近义词
志向、志向远大、胸怀大志、雄心壮志。
反义词
平凡、无志、庸庸碌碌、心术不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