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晋 介之推 功不言禄,隐居 介山 。后人称其志为“介山之志”。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一马之田,介山之志愈厉。”
“介山之志”是源自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特指晋国贤士介子推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精神追求。该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和《史记·晋世家》,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解读:
历史背景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曾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期间割股啖君以救主。晋文公即位后封赏功臣,介子推拒绝受禄,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而放火烧林,介子推宁死不出,葬身火海。后世将绵山改称“介山”,以彰其志。
词义解析
“介山之志”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不慕荣利、甘守清贫的高洁志向”,《汉语成语考释词典》进一步强调其象征“士人坚守气节、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该成语常用于赞颂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品格,例如宋代苏轼《和陶咏三良》诗云:“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即以介子推为喻表达气节追求。
文化影响
《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晋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号为介山”,确立了该典故的纪念空间。寒食节习俗即源于对介子推的追念,唐代卢象《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印证了这一文化传承。当代学者李汉秋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中指出:“介山之志已成为中华文化中士人精神的典型符号。”
参考来源:
“介山之志”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内涵与人物品格紧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白兔御史备榜炳绚波池博买不他齿旧絺句绘章刺斫簇新登啸东牀客斗打恩威并济返观帆脚凡氓风恬浪静关汉卿猲狙龢宁河上丈人鸿勋候光鲎媚颊肌嚼念畸恋金茎露扃锁佶屈聱牙寄秧浚稽山槛緤掠地懔畏马齿徒长母亲南宁捏码子佞惑牛耳篇秩轻法觑问驱捉宂将洒泪雨桑干上衮衰萎顺言酸软贪吏亡赖微阳瓮鉴寤生忤视小可可